评论:统一测试还测出什么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3:36 四川新闻网 |
针对6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高考中湖南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称,要坚决防止弄虚作假行为得逞。(见6月15日《中国青年报》)“100米跑出21秒34”,“铅球投掷3.84米”,“‘一分钟定点投篮’只投进了一两个球”———这是记者近日在湖南省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现场看到的情形。据悉,按照今年湖南省的规定,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省、市级体育比赛,获得一定名次的,可以作为“体育竞赛优胜者”得到20分、10分不等的高考加分。以上统一测试,是因有举报说有弄 虚作假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上千‘优胜者’是水货”。报道中,一些家长及考生的话可谓“话里有话”。一位明知自己考不过却还要坚持来参测的考生说:“不参测就没有加分机会,参测了,不达标还可以想想办法。”有家长说:“没有点关系和背景的人,怎么能有机会弄到优胜者资格证书呢?” 看来,这些“100米跑出21秒34”,“铅球投掷3.84米”的“体育竞赛优胜者”们,之所以能“优胜”,靠的并不是体育能力,而只能是体育之外的各种关系。 那么,这些假冒伪劣的“优胜者”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和背景”?正如有些家长所说,测试现场“绵延大约一公里”的车队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些车辆“车牌号囊括了各地从公检法到路政以及其它政府机关的多种型号的小车”。 说到底,还是制度出了问题。“体育竞赛优胜者”由谁进行的资格审核?是谁给他们颁发的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证书”?审核后的名单有没有经过公示……如果这样追究下去,能“挖出”多少人? 说白了,这样的“测试”,测试的不仅是考生的体育水平,同时,还测试出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比如,某些地方某些人对高考秩序公正与公平原则的挑战。(张东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