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教授“落聘”具有导向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3:38 四川新闻网

  25名正、副教授,2名讲师,共27人“落聘”;29名包括正、副教授在内的高级职务教师被解聘——近日,华中师范大学酝酿一年、历时6个月的教师聘任制改革风暴落幕。据介绍,25名“落岗”的正副教授中,有的是教学课时不够,有的是科研不达标,如科研论文数量不够或科研经费欠缺,还有的则是教学和科研均不合格。

  长期不在岗、出国逾期,以及正在办理调离的人员“解聘”,这是情理中的事情,

不用细谈。我们只来看看部分教授“落聘”的原因:这些教授、副教授们的科研项目与论文数量、教学课时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他们忙于社会事务、忙于创收,“在科研上毫无建树,在教学上马马虎虎。”

  其实,教授不爱教书,不搞科研,工作不尽心尽力,并非什么新鲜事。一些教授在校外上课、讲学,忙得不亦乐乎。一些教授担任多种社会职务,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或者在企事业单位兼职。这样,他们搞科研、进课堂的时间被大大挤占,剽窃科研成果,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的教授更是不在少数。以前对这些“人在曹营心在汉”、“荒芜自家责任田”的教授们多停留在道德呼吁与职业自律的层面,收效并不大,有的教授们仍在我行我素。现在华中师大让这些科研、教学不达标的正副教授“落聘”,体现了学校决策层动真刀子的决心,顺应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潮流。笔者认为,此举值得期待。

  从管理效果来看,让不称职的教授“落聘”,对那些不爱科研、不爱上课的教授来说,无疑是一个重重的警告。让不称职的教授落聘,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用人体制,教授头衔不再是保险钢盔了。当然,惩罚不称职教授的同时还要注意调动其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比如考虑对特殊人才实行低职高聘,彻底打破人才配置的条条框框。只有奖惩分明、机制灵活,才能营造出大学浓郁的科研、教学氛围。在动态用人机制的激励下,想必更多的教授们不敢再对神圣的教授头衔掉以轻心了。应该说,大学决策层让不称职教授“下课”对于转变教授们的科研教学观念,培养学术风气与育人氛围大有好处。

  教授职务本来只是一个岗位符号,只要有教学、科研的本领,有岗位必备的素质,讲师也可以聘为教授;反之,不称职的教授可能连讲师都聘不上。然而,在不少高校,教授职务聘任成了事实上的终身制。如果缺乏必要的竞争氛围,没有一种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就很难产生激励作用,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如果华中师大真正解决好了这个问题,那么部分教授“落聘”就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地震”了,更会对其他高校推进人事体制改革与培育“实事求是”的大学精神提供了样本。

  教授本不应该是终身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的“落聘”,对其它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具有导向意义。(叶祝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