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每天和世界巨星仅一米之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7:21 深圳晚报

  每天和世界巨星仅一米之遥

  本报记者今晨发回口述实录,细说火线采访世界杯奔波在德国的火车上和球场上的日日夜夜

  □本报特派记者黎晓斌

  

每天和世界巨星仅一米之遥

  已经不知道今天是6月几号、到底是星期几。脑海里只有今天要去哪里,明天应该去哪里……对于真正奔波在世界杯第一现场的中国记者来说,组委会发放的那张金黄色赛程表已经完全取代了日历在大脑中的作用。

  获得国际足联正式采访资格的本报特派记者,带着激动的心情和冷静的头脑,正奔走在滚烫的德意志。苦和累没有关系,将世界杯第一现场的鲜活报道在第一时间呈现在本报读者面前,是记者此次德国之行的职责所在。

  A【真正踏进核心采访圈】

  采访证上记者笑得很甜

  北京时间6月7日晚8点离开深圳。6月8日零点,飞机从香港机场出发。上飞机的时候是黑夜,下飞机的时候还没有日出。因为时差的关系,这一路都是背着太阳走的。以往外出采访,飞机就是最好的摇篮,但这一次,记者彻底失眠了。未来30天的虚拟片断在脑海里不断浮现。

  入境很顺利,把国际足联发来的邮件打印件展示出来,签证官立即微笑敬礼:祝你旅途愉快。走出机场大厅的一瞬,一阵冷风吹来。6月的法兰克福竟然像深圳的秋天。机场真大,不愧为欧洲第一,从下飞机到坐上火车,一路顺利,花了50分钟。

  不敢停留,放下行李,向全国晚报联合采访团报到后,记者立即再上火车,到法兰克福体育场领证。只是报上记者的大名,经过护照核对,一位漂亮的德国小姐已经过来,悄悄地举相机给记者拍了照片。5分钟后,一张带着温度的世界杯采访证已经制作完成。浅绿色的证件上是金黄色的印记,那是国际足联给每个正式记者授予的颜色。

  本报的英文名称“Shenzhen Evening News”,第一次印在国际足联世界杯的正式采访证上。左上角照片中,记者笑得很甜。

  开幕式上大腕如云

  永远难忘6月9日的慕尼黑安联体育场。那是一个会变色的体育场,拜仁慕尼黑属于红色,慕尼黑1860是蓝色的,德国队比赛时它是白色的。从火车站到体育场,记者挤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同行中间,上车下车时必须高举着相机和电脑,但是心情是明亮和急迫的。高速公路一路拥堵,不过在安联出现的一瞬间,见多识广的老记们都发出了一声由衷的赞叹。

  开幕式的安检非常严格。每一个包、每一个口袋都要翻到见白。就在大家埋头检查时,两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记者身边。两位都是鼎鼎大名。走在前面的是阿森纳主教练温格,而后面的则是德国世界杯组委会主席贝肯鲍尔。

  温格向每个人打招呼,贝肯鲍尔更是和大家握手。这样的两位人物出现在媒体的专用通道,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温格说,这次世界杯我是给电视台打工的,当然应该走媒体通道。贝肯鲍尔笑了,我是来看望大家的,希望大家对所有新闻设施感到满意。然后,两人严格按照程序,把身上的物件掏出来,连手机和钢笔都放在专用的篮子里。现场响起了掌声。

  一个小时后,在国际足联召开的小型发布会上,贝肯鲍尔表示,德国世界杯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然后,贝利、布拉特悉数登场。在本报记者介绍了自己的国籍后,布拉特甚至记得2005年在荷兰世青赛上接受过记者的专访,并亲切地再次问候。

  开幕式是一个深沉、大气而不失热情的仪式,是一个充满德意志民族传统、蕴含世界杯深厚历史的殿堂。除了1930年的乌拉圭队外,每支世界冠军队都派来了代表。在德国总统科勒宣布世界杯开幕后,本报记者立即通过万里连线,将世界杯的第一次震撼和场外精彩的花絮,介绍给参加“深圳晚报世界杯之夜”的广大读者。

  在漫天彩带飘到记者头发上的时候,世界杯真的来了。

  和巨星保持一米距离

  虽然记者有国际足联正式采访证,但并不是每场比赛都能进入混合采访区和新闻发布会,而且绝对禁止拍照。按规定,新闻官是先照顾参赛国的记者,然后是同组其他对手国家记者,甚至要在32强参赛国记者后,才是其他国家的记者。

  为了能顺利拿到通行证,本报记者每天都提前3个小时抵达赛场,争取最早向新闻官报名,然后利用赛前的空余时间,争取多采访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充分感受世界杯的丰富内容。

  英格兰队是世界杯人气最旺的。首战对巴拉圭,除了已经派发的500张采访证外,还有367位文字记者在“待定”席。比赛开始前,新闻官拿出了10张采访证,按照先欧洲后美洲,最后是亚洲、非洲的顺序派发。这个规则遭到了中日韩记者的严辞抗议。新闻官见势不妙,收起了所有通行证。10分钟后,组委会采取了变通的方法,满足了所有记者的要求。

  小罗、小贝、亨利、埃里克森、克林斯曼、佩雷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陆续出现在记者面前。他们或得意、或沮丧,每个下意识的表情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细小的动作都能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最难忘埃里克森,在英格兰一场闷战后使劲拨弄自己的头发,想笑又笑不出来;最感激克林斯曼,击败波兰后,他看到来自中国的记者,竟然不厌其烦地用英语重复自己说过的话,还问记者听清楚了没有。

  小罗爱笑、亨利爱耸肩、小贝口吃、巴拉克很严肃……每个巨星都有自己的脾性,所以提的问题都要很有针对性,同时又要能得到满意答案。在世界足球最核心的采访圈里,本报记者如同一块海绵,每天都在吸取新的信息,每天都在消化新的体会。人在现场,同时又保持一米距离,是新闻记者的最佳位置。给读者写出最有现场性、最有想法的报道,是记者的最大目标。

  B【火车上无线发稿】

  不采访世界杯,不会知道在火车上写稿的滋味。

  出发前,记者就详细规划好了世界杯的采访行程。法兰克福作为德国最中心的交通枢纽,是每天需要奔波各地的最佳选择。于是,早上离开法兰克福,深夜再返回,是记者每天必须完成的旅程。到德国前,记者就准备好一本像字典那么厚的时刻表,里面是所有从法兰克福到各个城市的列车时间。每天“回家”的路上,记者就会研究好第二天的行程。

  慕尼黑距离法兰克福有4个半小时的路程,是所有城市中路途最远的。6月9日深夜,采访完世界杯开幕式后,记者和《北京晚报》、《青岛晚报》的记者一起从安联体育场出发,先是倒了一个小时地铁,然后挤上德国最先进的“ICE列车”。德国时间深夜11时,火车开动了。由于稿子还没有写完,三人立即摆开架势,用大腿撑着电脑,开始劈劈啪啪地敲。一个小时后,眼看到了报社截稿时间,时好时坏的无线网络这时候却罢工了。捧着电脑,三位老记像捧着八卦图,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到处乱指,希望能有那么一点信号。最后,还是中国的移动上网卡好用,于是大家都挤到一台电脑上发稿。终于忙完了,已经筋疲力尽。三个人都没有吃晚饭。同时,在火车里低头码字造成了恶心想吐,最后大家连招呼都没打,就瘫在座位上睡着了。

  睡到半夜,忽然发现一个大胖子在我们脚底。记者立即惊醒,因为摄影包和钱包、护照都在里面,丢了怎么办?就在我们准备同时跃起的时候,这个胖子翻了个身。原来是个喝醉了的德国球迷,抱着我的摄影包当枕头!

  坐火车、采访、写稿、坐火车、睡觉……这就是记者在德国的基本生活。最开始坐车写稿会犯恶心,到现在已经驾轻就熟,只要不用码字,大家立即就能在座位上睡着。惟一的问题是晚饭,由于比赛都是在黄昏和晚上进行,记者们基本顾不上吃饭。深夜回到法兰克福,早已经是万籁俱寂。北京时间昨天凌晨,记者采访完德国队对波兰队的比赛,回到法兰克福已经凌晨6时,4个小时后又要转战纽伦堡,准备英格兰的第二场大战了。

  C【各国球迷同塞车】

  通道车里感觉窒息

  记者是捷克对美国之战前3个半小时抵达盖尔森基兴的。但当记者汗流浃背地走进傲赴沙尔克球场的时候,比赛双方已经列队进场了。多亏记者急中生智打开了“应急门”,步行了整整40分钟,否则只能在场外听球了。盖尔森基兴本来就是个高科技产业区,要一下子应付相当于总人口1/4的球迷,实在是不堪负荷。

  “傲赴沙尔克”是12个世界杯赛场中惟一不通地铁的,只能坐大巴或者电车到球场。记者抵达盖尔森基兴时,由于球迷太多,通往电车站的道路已经严重堵死。于是,记者迅速转移到大巴站,等待媒体专车。整整25分钟过去了,影子都没有。于是记者挤到运送球迷的通道车上。车开出不到5分钟,就开始走走停停。车厢里没有空调,时间又正当下午,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汗水在不停地流。车厢里的体味越来越重,窒息的感觉压得人喘不过气。

  塞车体现各国文化

  时间已经过去60分钟,通道车还没有走出去1公里。这时候,各个国家球迷的个性开始在塞车中体现出来。美国大叔们最先受不了,大声抱怨这是个“货柜箱”;捷克人聚集在车尾开始低声唱歌;而德国人则纷纷动手,有想办法开窗的、有想办法开门的。终于在走到一座大桥时,美国人最先扳动了紧急阀门,把中门打开,然后集体下车。捷克人看了会热闹,沉默了许久,在车子还是不动的情况下也跟着下车去了。最后,车上只剩下德国人。由于时间紧迫,记者也赶紧跳下车,向着体育场急奔。

  谁知道,这一走就是40分钟,上桥、下桥、又经过了一个小山坡。美国弟兄们不停买路边小贩的啤酒。记者背着电脑、相机和长焦镜头,步履沉重。

  由于有美国队参赛,今天体育场的保安非常严格,每个人都被彻底搜查。更要命的是,走进体育场后记者才被告知,要绕过整个体育场后再出去,才能拿到自己的票。到这时候,脾气已经没了。

  在高度发达的德国,也会有最简单的麻烦。德国人的理由很简单—不可能为了世界杯而去做城市本身不需要的投资。

  这就是记者在德国的生活。从白天到夜晚,又从夜晚到白天。每天奔波在12个举办城市,辛苦也充实;7天美妙的赛事,或突兀或曲折,留下的是永远不会磨灭的美丽记忆。

  扳着指头一数,记者到德国已经7天了,心情依然是激动的。德意志之夏,我们正在一步步走进她的精彩。(本报法兰克福今晨专电)

  图:本报特派记者黎晓斌和阿森纳主教练温格的零距离采访。本报今晨7时德国法兰克福数码传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