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纳税“污点”成为出国“绊脚石”应为常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0:03 红网

  日前,一媒体的记者在江苏溧水县地税局见到一位前来开“完税证明”的女士。该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已经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在办理出国的相关手续时,美方需要出具父母的收入状况证明和纳税证明。让贺女士后悔莫及的是,他们夫妇去年的纳税记录存在“污点”,税务部门不能出具“完税证明”,她女儿的出国之事也因此被耽误。“都怪当初我为了点小利益,现在女儿出不了国了……”(6月14日《报刊文摘》)

  税收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马克思和恩格斯形象地将之喻为“第五天神”、“政府的奶娘”。税收于国家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关系甚密影响重大,正如时下一句形象的税收宣传标语所写:税收连着你我他,富民强国靠大家。而税收作用发挥如何又与公民纳税意识呈正相关关系,换言之,没有公民优良的纳税意识,所谓税收杠杆作用发挥必然差强人意,也不可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和谐社会。100多年前一位美国法官就曾意味深长地说过:税收是文明社会的代价,通过纳税,我购买了文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税收与死亡一样不可避免”是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在国外被奉为圭臬。美国人也有一句话:信仰上帝和纳税是最不可抗拒的两件事。若不信上帝,便可能降低社交质量;如果不纳税,则可能会受到政府严厉惩罚。“山姆大叔”的纳税意识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目下,国人纳税意识不容乐观,各地偷、漏、逃、骗税等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地区还较为严重。2005年,全国各级税务稽查部门通过立案查处涉税违法案件、税收专项检查、税收专项整治和打击涉税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共检查纳税人108万户,查补收入367亿元。367亿元尚不包含处罚数字,天文数字背后暴露的国人纳税意识信号不能不说令人堪忧。

  在国外,公民之所以能够做到主动自觉纳税,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享有明明白白的纳税人权利,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光荣纳税人”的感觉;另一方面人家法制健全,征管手段先进,监控手段严密,信用体系完善,容不得你有偷、漏、逃、骗税行为,一旦发现你就会得不偿失身败名裂。相形之下,因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无税论”、“偷税有理、偷税有利”在国人意识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加之税收制度设计本身不尽公平合理,法制不够健全,征管手段落后,监控手段粗疏,个人信用体系欠缺,一方面很少有人能明明白白感觉到纳税人的权利,很少有人能理直气壮地承认“我是光荣的纳税人”,另一方面,不少公民偷、漏、逃、骗税为耻,反以不交少交税收为荣。

  影响公民纳税意识的因素很多,在我看来,关键因素不外乎四种。第一种是税种、税率设置的合理程度。所谓合理,就是说税种设置应符合简便效率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比如古代欧洲有过“蓄胡子税”和“马路扬尘税”,这样的税种当然为公民唾弃,因为其无公平性正义性可言。再比如,中国古老的农业税在新形势下存续已无合理性可言,废除之正是公平正义的须要。第二种是对逃税、抗税的惩罚程度。公民纳税意识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须要铁的罚则和刚性的执行产生的强制他律来培育造就。香港前财政司长梁锦松因为一件涉税购买行为而不得不辞职,香港一著名经济学家也因为涉税案件而受美国政府通缉,我看就是法治政府强制锻造公民文明纳税意识的极好范例。第三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为每位公民建立信用记录资料库,将其一生的诚信活动记录在案,如在个人纳税、个人消费信贷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有不良记录,就要使个人在经济上、声誉上付出相应的得不偿失的代价。第四种是有效的税法宣传普及。要让公民畏法守法,让其知法懂法是前提,政府实时有效的税法宣传普及当然必不可收。

  我个人认为,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当前除了须要继续完善公平正义的税收制度设计、加大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务实高效的税法宣传外,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乃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中。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已被实践证明的成功做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良好的具可操作的个人信用体系,让父母偷漏税女儿出国受阻不再是“人咬狗”新闻而成为“狗咬人”的常态。我还认为,纳税“污点”不仅应当成为国人出国的“绊脚石”,而且应当成为国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绊脚石”,只有这样,国人的纳税意识恐怕才会发生良性向善的“量变”和“质变”。

稿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