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车辆钻胡同,听听居民怎么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1:54 新京报

  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正逐步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决策方式。不过,6月15日,北京两个拥堵绕行标志在朝阳门南小街、金宝街好像说上岗就上岗了。北京住在胡同里的老百姓,很多是从报上才看到消息,北京将打通以胡同、小街为主的城市交通微循环,提高胡同、小街的利用率(昨日《新京报》)。

  北京交通的堵,让谁都烦。可是按规定,北京8米宽的胡同就都适合当马路用吗?有

没有专家考察规划,得出的结论及利弊都是什么?

  还有,住在胡同里的人,本来的清静一下子就将被川流不息的车轮声所打破,有人问过人家有什么意见吗?难怪这个决策一出台,就有一位华姓先生质疑:胡同可是北京的一片净土、更是北京的符号;难怪有人担心:胡同里要是堵起来,那可是往死里堵啊。

  近年来,民间环保人士一直在呼吁,任何大工程的决策,公众都应有知情权,也都需要所有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特别是弱势群体。还应把各种可能的被选方案,以及利、弊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并以对当代和后代负责的态度,以长远的眼光来抉择。2005年,圆明园湖底是否要铺膜,举行了听证会,引起各方好评。那么,城市交通的微循环对北京胡同的影响有多大,是不是也有必要举行一个听证会呢?如果出台前征求一下居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的意见,是不是决策就能更科学、合理些?

  一个民主的社会,信息理应透明与公开,各群体的意愿都要能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如果说,知情权、参与意识是新词,我们老话也说得好呀:集思广义。保护北京的胡同,疏通北京的交通,哪个不是北京人的心愿,哪个不想出点主意,不想搭把手呢?关键是决策者要有让公众参与的意识。

  当然,客观地讲,胡同疏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很多年前我采访过当时北京交通公安局局长段里仁先生。他说环路并不适应北京,是从国外硬搬来的。人家那里可是广场文化,放射出的路能形成环线。而我们北京是胡同文化,环与环之间就那么几条路能不造成拥堵吗?北京的交通要想通畅,就应该考虑到怎么利用我们的胡同。

  另外,近年来我去过一些国家,看到过人家那里的大街小巷。车是车,路是路,垃圾桶是垃圾桶。再回来说我们北京的街,北京的胡同。有哪条小街、胡同不是大车、小车、自行车、板车,横七竖八;有几条不是杂物随处堆放;又有几条能按照交通规则行驶?更别说,家里的脏水说往大街、小巷、胡同里倒就倒。

  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每当走在街上,走在胡同里,这是我脑子里总免不了要冒出来的一句话。在公众的公德有待于提高的今天,马上胡同里要大量走车了,有关部门看来要管一管了。不能让再乱堆放杂物,什么车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以后可就不应那么自由了。既然成了交通通道,就应按交通规则管理。这样一来,北京的胡同说不定还真能恢复北京胡同的本来面貌呢。这一点,似乎值得我们期待。

  □汪永晨(北京学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