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界专家心中的治沙“狂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5:46 光明网-光明日报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全世界都在关心荒漠化的治理问题。记者最近采访了几位科学家并对他们提出的大胆想像进行了整理。“大胆的想像”需要“小心的证明”,他们今天的“狂想”,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魏江春院士:给沙漠铺上“生物地毯”

  上世纪50年代,修建北京—兰州铁路时,为防止流沙掩埋铁轨,当时的中科院沈阳林业土壤所拿出了固定流沙的方案。林土所治沙队采用了在草方格中种植灌木的方法,种下的灌木几年后由于缺水渐渐死掉了。在死掉的灌木丛下面,形成了一层灰黑、灰绿色的结皮。2000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魏江春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这种结皮的成分中不仅包含藻类、苔藓,还含有地衣,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地衣占主要成分。

  魏江春想:能不能用这种地衣结皮来治理流动的沙漠呢?地衣发达的菌丝和结实的生物假根能够黏合沙粒,有效地束缚沙粒的流动,从而起到固沙的作用。

  目前,魏江春院士已为人工培养、接种和促进结皮快速形成提供了大量菌种。他通过试验证明,地衣结皮在一年内即可形成,排除了微型生物结皮形成和发育缓慢的疑虑。因此,可以在实验室对微型生物结皮进行育种培养,然后通过飞机播种等手段进行大面积“复制”,最终实现有效控制流沙、治理荒漠化的目标。

  魏江春已经开始整合各方的研究力量,开展“沙漠生物地毯工程”。如果实施顺利,“沙漠生物地毯工程”将是继我国植树造林工程、园林景观工程之后的又一大型生态环境工程。

  刘书润教授:用游牧文明思维指导治沙

  6月3日,在北京大学“向荒漠化宣战——从理念到行动”研讨会上,内蒙古大学教授刘书润提出一个新观点:用游牧文明的思维来指导治沙思维。

  刘书润指出,内蒙古几十年来严重的沙化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用农耕文化思维取代游牧文化”。

  刘书润认为,天然生态系统是经过若干万年形成的,不仅具有现在的多样性还反映过去、预告将来,其形成过程的多样性,更加可贵。天然性反映气候、地质、地理地带特性;而人工系统主要反映人的主观意志,切断了自然演变的历史,也会造成多样性衰失。因此说保持天然生态是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刘教授说:“生态学讲的是多样性与平衡的问题,不能走极端。评价一个草原,不能光看草,要看羊,看人,不是说草长得高就好。过度放牧,会导致沙化;围封时间超过两年以上,草也会越长越单一,变成‘绿色污染’。草要长,但也要适量的牛羊去采食、踩踏和‘施肥’,要看到其中的辩证关系。只有用游牧文化的思维去体验草原,去理解草原,才可能探索出适合草原生态特点的治沙途径来。”

  王一平教授:也许该实施“海水西调”

  在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的沙漠地区,普通维管植物难以存活,既不能通过种草,更不能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沙漠治理;机械固沙也因存在工程繁重、寿命短等问题,无法与现在的沙漠化速度相抗衡。

  专家认为,目前最有希望的途径是以生物学措施为主导,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治理沙漠,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但目前该领域还仅限于高等耐旱树种的引种驯化、优化选择和防护林的合理配置等。由于这些树种幼苗生长缓慢,即使成活,植被也稀疏单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沙面仍然是流动的。

  还有一个办法是引水灌溉。可是,水从哪来呢?

  天津大学王一平教授有一个新想法:“大家都在谈南水北调,有没有可能来个‘东水西调’?把渤海的水,通过泵站提升和明渠引导,调往内蒙古高原。可以在岸边先进行海水淡化处理后调淡水过去,也可以直接把海水调过去后再进行处理,沿途需要对明渠进行防渗化衬砌,避免海水污染地下水。”

  王教授翻开地图,画了一条直线,说:“从地图上看,从渤海到内蒙古高原,路途并不长,投资肯定不会超过南水北调工程。”

  内蒙古高原东高西低,水到达后就可以通过自流来进行调控了。调到内蒙古高原的水,首先用来晒盐,取代原本在海边的盐场;晒盐形成蒸发,湿气扩张,会改变局部小气候,让当地的空气湿润;晒盐后浓缩的卤水是很好的化工原料;获得盐的方法也不一般,结合“太阳能烟囱技术”进行发电,还可以获得冷凝后的淡水,这些水汇集起来,会在当地形成一大片湿地,甚至可能形成一条从东往西的河流,复壮原本已经萎缩的湖泊。王教授说:“只要沙地上有了足够量的水,对这些淡水进行合理利用,再结合更多的生态发展理念,我想,草原的退化会得到抑制,草原会出现新的生机。”

  

学界专家心中的治沙“狂想”
学界专家心中的治沙“狂想”

  “治沙改土”、“引水治沙”等方法使一些地方初步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榆林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