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光实行“无专业招生”还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6:00 光明网
李清

  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按学院大类”招生。这意味着报考浙江大学的考生们,无需再像以往那样填报具体的专业,而是在入学后先受1至2年的通识教育,再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兴趣和特长,确认个人专业课程修读计划。浙大招生办主任表示,“只要条件符合,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6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很多人都知道,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专业划分过于细致,而学生在进入大学就读

之后,想要改换专业非常地困难,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因一时“失手”,深受不喜欢专业“煎熬”的情况。如今浙大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改革,无疑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有助于他们搭建更合理的知识结构,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然而,在招生时不划分专业并不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却非易事。让学生先接受通识教育,再学习基础课程,最后进入专业课程阶段,不是简单地改改课程表就行的,它需要教育者首先在观念上能有突破,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更新培养计划,将他们打造成新型的专业人才。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按学院大类”招生的意义就要打折。毫无疑问,这对校领导和教授们是个严峻考验。

  再有,实行了“按学院大类”招生后,学生可以在进校后从容选择专业。这对学生来讲既是一件好事,又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因为可能会有很多人从就业角度出发,将兴趣集中在一些“热门”的专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社会是否最欢迎这些“理想的专业”呢?如果学校不能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需求,对学生选择专业进行合理的引导,即使到最后一年再划分专业,学生的选择也难免会有相当的盲目性。

  另外,按“大类”而不按专业进行招生,“大类”也必须设置得合理才行。然而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下面的所谓学院,实际就是原来的系改了个名字而已,专业的公共平台依然十分狭窄。举个例子,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包含中文、外语、政治学等六个系,如果实行“无专业招生”的话,学生有相当大的专业选择空间。而一些大学直接由中文系翻牌的“人文学院”,即使实行了“无专业招生”改革,与以前的情况也不会有多大差别。

  毫无疑问,当前的高校招生方式有很多弊端,需要对其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按学院大类”招生,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一个较大动作,并且有着十分积极的示范意义。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招生方式的改革只是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教育体制的革新。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需要探索和改变的方面真的太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