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数名校听书声琅琅薪火相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6: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数名校听书声琅琅薪火相传
豫章书院竹影婆娑。
数名校听书声琅琅薪火相传
古老书院外是另一番景象。
数名校听书声琅琅薪火相传
李鸿章题写的门头石额。
数名校听书声琅琅薪火相传
在广州,名校林立,其中不少历史悠久的名校是从古代书院演变过来的。这些学校大多绿树环抱,曲径通幽,既有古代书院的幽静,又有现代学校的气派。每当步入校园大门,在喧嚣的城市里奔突不停的心灵总能骤然安宁下来,古老的风景和凝聚于空气里百年的书香让人沉醉,耳边似乎还能听到百年来响彻不绝的暮鼓晨钟……

  广雅书院

  -广雅中学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强”主张,兴办实业和学校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广雅书院,是晚清洋务派创办诸多书院中最具影响的一个。

  书院学员从两广严格挑选

  1884年(清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由山西巡抚擢升两广总督。他除在广州兴办造船厂、兵工厂、织布厂、钱币局等实业外,还参仿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选定城西源头乡,奏请光绪帝恩准创建广雅书院。1887年筹建,1888年建成,是年6月开学。

  广雅书院院名取自“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学员由两广各州府县严格挑选,各选拔100名,一律住院,外出需请假、“学不进益者开除”,考试成绩70名内均有奖励,学制3年。课程分为经学、史学、理学、文学4门,学生可自由选择,兼习文章。教学既吸收传统方式,又具有新学的特色,对广东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广雅书院占地7万余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建筑有山长(院长)楼、礼堂、无邪楼、冠冕楼。东西均为书斋,各有10巷,每巷10间。冠冕楼前东西各有池塘,池边有清佳堂、岭南祠、莲韬馆,供学生游览憩息。西池畔有“湖舫”,曾是康有为等论学的地方。

  1901年,清政府颁布皇令“废书院,设学堂,改良私塾”,广雅书院遂改为两广大学堂,1903年再改为两广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令:改学堂为学校,继续改良私塾。于是原“广雅书院”又改名广东省第一中学,1935年改广雅中学。抗战期间,广州沦陷,日伪曾驻兵于校内。抗战胜利后恢复广雅中学。

  广雅门生首拜孔子次拜濂溪

  广雅书院内原来有两个祠堂,一个叫“岭学祠”,为“礼宋儒诸贤之所”;另一个则是濂溪祠,属专礼周敦颐之所。广雅中学1958届校友戴国雄曾撰文记载了广雅书院内的濂溪祠。

  戴国雄表示,岭学祠在书院西北,濂溪祠在东北,从坐向看,位居岭学祠上;岭学祠为礼众贤之所,濂溪祠为礼一人之所,从座次看,周元公独尊。除濂溪祠外,广雅书院还有一大莲塘从无邪堂与冠冕楼之间穿过;山长所居及接见诸生员之地称“莲韬馆”,都与周敦颐《爱莲说》之“莲”有关。在广雅书院行开学礼时,张之洞带领两广门生首拜孔子,次拜濂溪先生。

  濂溪祠为二进、封火墙、博古脊、石门框、左右拖廊式祠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祠檐的瓦片,部分烧有篆书“广雅”二字。正门木额匾,上书正楷“濂溪先生祠”五字,正门木联为正楷“招邀数君子,沉醉万荷花”。

  百年名校找到“出世纸”

  走进广雅中学,古树婆娑,红墙绿瓦,书香气息扑面而来。由于数历沧桑战火,广雅书院时期的绝大多数建筑及文物荡然无存。现校内仍留存的有山长楼,冠冕楼,以及清代时建造的大小百岁石桥和数块清代石刻。

  2005年,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破例决定,将其馆藏的张之洞的《创建两广诸生合课书院奏折》以及军机处抄录的张之洞的原件《请颁广雅书院御书匾额折》两份珍贵的文物制作成仿真品,赠给广雅中学永久收藏。在广雅中学里,记者见到了这两份被学校老师喻为学校“出世纸”的仿真品,书于光绪十五年的《请颁广雅书院御书匾额折》。而《创建两广诸生合课书院奏折》中清晰地记载着“……广东省城西北五里,源头乡北方择地一区,其地山川秀杰风土清旷,建造书院一所名曰广雅书院……”,时间为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表明了正是张之洞亲自为广雅书院选址,最后在省城西北五里的源头乡,选中了124亩地为广雅书院的基址。

  豫章书院-真光中学

  豫章书院又名罗家祠,在今越秀区长堤真光中学内,是广东省各县罗姓族人集资于清光绪十九年建成的合族祠,为的是便于罗姓子弟到省城参加乡试时有个住宿点,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广东罗姓的祖宗来源于豫章(江西之古称),所以合族祠名曰“豫章书院”,头门石额牌匾为李鸿章所题写。

  1924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沙面租界3000多洋务工人罢工的总指挥部就设在豫章书院。解放后,主体祠堂及大门处被间隔成多间教师宿舍。学校教导处主任黄妙蝉告诉记者,2000年,该中学师生在这里突然发现了一幅巨型“豫章书院”牌匾,即上报文物管理部门,后来,教师宿舍搬出书院。书院深三进,主体建筑有下堂、中堂和上堂,东侧原有的衬祠有议事厅和魁星奎楼。现在,整座建筑作为中学的图书馆使用,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与现代化管理的图书馆可谓相得益彰。

  书院没落现代学校兴起

  清代后期,广东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道光元年(1821)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东创建的书院多达156间。嘉庆二十五年(1820),阮元以他在浙江创立的诂经精舍为蓝本,在广东创建了学海堂。学海堂以教授经史古文为主,提倡实学,废除章句课试。其后,菊坡精舍、研经书院、崇实书院等相继创立,都以教授经史古文为主,使清前期书院只重八股章句、不做学问的风气得到改变,广东的学术得到了发展提高。

  后来西学渐进,民办书院有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崇尚今文,兼治西学;张之洞开创广雅书院,分为经、史、理、文四科,使书院制度更进一步。这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一个体现。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五代、宋朝和元朝;第二阶段是明朝和清朝。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书院从独立于官办学校系统之外到被纳入正统教育体系之中的发展过程。但第二阶段的结束不是新一轮循环的开始,而是传统书院教育的灭亡。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改革派领袖康有为指出,全国绝大多数书院都是教习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诗。根据他的建议,朝廷在决定取消科举中的八股文考试之后,又宣布废除全国的官办书院系统,仿照外国制度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将省会的书院改为“高等学”;郡城的书院改为“中等学”;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变法失败后,这些决定被推翻。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和八月,朝廷再次下令废除八股文考试,将全国省会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府和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和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到此结束。

  晚清期间,位于应元路的市二中校址上曾先后出现省级官办的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应元书院三大书院。据查,这三所书院均是古代广州书院的级别最高层。在市二中办公室副主任王涛的详细介绍下,二中的“前世”逐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学海堂:提倡实学注重学术

  两广总督阮元于1824 年创建学海堂,其名源于汉代大学者何休的美誉“昔者何邵公学无不通,进退忠直,聿有学海之誉”。阮元以何休的美誉为书院名。

  学海堂曾设立专课肄业生,由学长从学生中挑选成绩优异、志在实学、品行端正的十人作为专课肄业生。如果他们违反学规,荒废功课,又有吸食鸦片等违禁行为,就要取消其肄业资格。学海堂专课肄业生的设立,延续并发扬了阮元提倡实学的宗旨,还详细规定了学海堂的教学内容,将八股文排除在外。而学生选择一位导师专门学习一书的方式,使学海堂成为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地方。

  1857年,学海堂毁于英法联军兵火,1862年曾加修葺。学海堂在清光绪二十九年被废办,改为纪念阮元的阮太傅祠。

  菊坡精舍:培养政坛风云人物

  1867年,广东巡抚蒋益澧、盐运使方氵睿 颐拨款兴建菊坡精舍。菊坡精舍在全省招生,可以入学的学生有三种:一是全省具有举、贡、禀、增、附、监资格者;二是粤秀、越华、羊城三所著名书院考取前列者;三是具有贤良正义品德、奇异才能者,可由各道、府、县核实保举。

  菊坡精舍讲求实学,主张在经史中求治世之道,所以考取功名的学生也多,在晚清的政局上也多有影响。

  应元书院:举人深造学府

  应元书院在菊坡精舍东边,以围墙与菊坡精舍相隔。王凯泰于同治七年(1868)到广州担任广东布政使,设立了一个专供举人肄业的书院——应元书院,专为解决一次未中的广东举人继续应试而经费不足的问题。该书院设立在应元宫前,一是取其在应元宫附近;二是举人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取名“应元”兆头很好。

  书院成立时,王凯泰亲自撰写《应元书院志略》,当年有十几个举人入院读书,其中有一个叫梁耀枢的顺德籍举人在第二年高中状元。此事遂被传为“应元佳话”。民国后,在废弃的应元书院旧址上建了执信中学,以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朱执信、李大钊等人,后来执信中学迁址执信路后,原来校址成为今天广州市二中校园的一部分。

  月下素馨魂

  话说广州河南庄头村,有一位姑娘叫素馨,生得美貌如花。她很欢喜佩戴耶悉茗花,故屋前屋后都种满此花。

  有一年,南汉王刘钅长 选妃,素馨被选了入宫,深得刘钅长 宠爱,对她千依百顺,下令宫中遍种耶悉茗花,并改称为素馨花,所有宫女都要戴此花。早上宫女临溪梳妆,将残花梳满溪中流去,故后来广州有流花桥、流花湖的地名。

  刘钅长 对素馨越来越喜爱,对她说:“孤王得了爱卿一人后,其他宫女都不放在眼内了。”素馨灵机一动:“何不趁此机会,劝他把宫女放出,我一个人在此受罪,算得什么?”于是撒娇说:“王爷爱我素馨是假的,爱其他宫女是真!”“不不不,古语有话:‘若得人闻第一香,宁将千花弃路旁’,孤就爱卿一人。”“那就请王爷效法古人,把其他姐妹放回家吧!”刘钅长 既开“金口”,只好照办。所有回家的宫女,都大感素馨的美德。

  素馨在宫中十多年,因思念父母,常暗自饮泣,刘钅长 恩准她回家,并封她为娘娘。因素馨娘娘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到庄头村拜她。她对人和蔼可亲,并亲手送上一杯素馨花茶。人人饮过,都连声赞好,说此茶甘香可口,能解暑清热。

  岭南大诗人屈大均有诗咏道:“花田旧是内人斜,南汉风流此一家。千载香销珠海上,春魂犹作素馨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