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芬芳桃李灿烂陶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6: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芬芳桃李灿烂陶艺
郑舒文的三足鼎
芬芳桃李灿烂陶艺
构思中的郑舒文
芬芳桃李灿烂陶艺
创作中的郑舒文
芬芳桃李灿烂陶艺
1994年,是郑舒文生命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

  那一年,他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了全面提升在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计划创办陶艺课室。身负组建陶艺室重任的郑舒文在华师美术系毛建雄教授的带领下赴瓷都景德镇考察学习。其时,一场陶艺盛会——国际陶艺研究会正在景德镇隆重举行。会议专门聘请

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研究会理事、著名陶艺大师韦恩·海格比(Wayne Higby)参加。

  像任何一场志同道合的邂逅一样,在众多陶艺专家中,海格比独独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了陶艺“新人”郑舒文。海格比认为,郑舒文和他的学校正在做的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中国叫做China,陶艺水平举世公认。但相对少数人的高超陶艺技术来说,更重要的是更多人的陶艺素养。在中学推行陶艺美学教育,意义深远,不同寻常。”

  此后,海格比为此事还专门两次来到广州。这是后话。

  冥冥陶瓷缘

  专业学的是广告设计,最爱的是水彩画,画得最好的是工笔,得奖最多的是陶艺,经费紧张需要用钱时卖的是油画。这就是郑舒文。这个身材不高,皮肤黝黑,脸上总挂着善意笑容的年轻人身上总蕴涵着让人吃惊的力量。他的出生就很有几分传奇色彩。

  郑舒文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母亲的祖辈曾受清朝赐封太史第,其家是东莞名门望族,鸦片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举家逃到电白。由于母亲的出身不好,“文革”期间备受磨难。1967年10月,街头几派人马武斗正酣,即将临盆的母亲正准备去医院,可刚走到门口,就听说有两个街坊被不长眼睛的流枪飞弹击中。临盆在即,母亲却只能呆在家里。爷爷当机立断打碎一只瓷碗用瓷片作为助产的工具。屋外一片嘈杂,屋内一阵寂静,终于,一声新啼破晓而出,郑舒文出生了。

  生命得助于一块碎瓷片。冥冥中注定,这个孩子与陶瓷有着不解之缘。

  母亲遍读诗书,父亲热爱艺术。在家庭的熏陶下,郑舒文早早就显露出了绘画天赋。长大后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华南师范大学攻读广告设计专业。他喜欢琢磨,尤其喜欢琢磨工艺美术类的东西,而且一摸就会。大学三年级,他开始在某知名广告公司兼职,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公司的设计总监。1993年,公司想用重金聘请他专职从事广告设计工作。他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虽然工资很高,但我还是喜欢学校的氛围,我决定专职做老师。”

  拳拳桃李心

  “庆幸我当初的选择。否则我可能就会和陶艺擦肩而过,我就不会遇到这么多热心人,也不会和这么多可爱的学生在一起……”郑舒文的眼睛里闪烁着真诚和感激的光芒。在附中校长吴颖民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郑舒文走上了陶艺教育之路。他专门去景德镇等地学习工艺,并和陶艺大师海格比成为好友。为了在中学实行并推广陶艺教学,海格比于1997年和1999年两次来到广州力促此事。为此,学校也专门批经费出场地组建规模相当的陶艺室让郑舒文放手去做。

  2001年,郑舒文和同事到均窑生产地河南神垕对窑口、泥土、火候、温度、制作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考察。隆冬时节,大雪纷飞,这几个很少见到雪的广东人在雪地里奔波忙碌着,这一趟所获良多。临走时,郑舒文意外收到的一条短信。那是一个普通窑工发给他的,写的是自己对陶艺的一点看法,字里行间的深情和韵味让郑舒文震撼不已。他突然领悟到文化不在于课堂之上的种种教导,而在于山野之间陌路之上每一个不经意的流露,华夏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里。

  回来以后,愈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陶瓷不等于陶艺。陶瓷只是技艺,而陶艺则是文化。在陶艺教育中重要的不是要学生掌握很多技巧,而是要结合其他学科,比如历史、物理、化学等来让他们了解文化。”

  正因此,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和尊敬这个谦和认真又幽默风趣的美术老师。郑舒文也没有辜负学生们的厚爱,2002年他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的称号。他的课堂上经常人员爆满。灿烂阳光下桃李正芬芳。桌上一把镌刻着谢师恩的紫砂壶正是学生心志的表达。郑舒文笑着拿起壶,只轻轻说道:“这个学生去年以专业课全国第五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我很欣慰。”

  执著陶艺路

  到目前为止,郑舒文的作品已经获得了26个国家级的奖项,其作品被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鉴赏家收藏。各种各样的奖杯只是很随意地摆在陶艺室的一隅。相对奖杯来说,郑舒文更看重的是艺术的表达。在他看来,艺术是一种语言,也是思想的符号。“我的符号就是三足鼎。”郑舒文说。在传统的鼎上加入代表现代思想的元素正是他的艺术探索。比如,在鼎上加入弹簧,不仅传达了现代人对“权力”的看法,同时也对烧制技艺提出新的要求。“鼎上的弹簧非常难烧。温度控制要非常严格,弹簧偏高就会松垮,偏低整个弹簧就会从鼎上脱落。超过5℃,作品就会坏掉。所以在烧到1250℃时,要立刻降温到1230℃,才能保持完美。”

  看来,成就一件这样的作品是何等不易。从构思到制作再到烧制,稍有差池便功亏一篑。我感慨着,郑舒文却笑着说:“任何事,不都是如此吗?”

  郑舒文喜欢在作品上开“小窗”,他认为这表达了人们内心渴望交流的意念。有一阵子他和太太闹别扭,郁闷中他做了“春夏秋冬”系列陶艺作品,以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喜悦和冬的肃杀来喻男女之间从初恋到热恋到结婚生子再到由于琐事而陷入无意义的冷战的状态。一边做一边思索,做完后,和太太也和好如初了。

  如今,附中陶艺室已被列为广东省青少年陶艺培训中心。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的郑舒文在学校和工艺美术行业之间搭起桥梁,让工艺大师走进学校来,也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

  我曾去过几次陶艺室,每次都看见一个纤巧的女孩在静静地绘画。据说,这个女孩因身患重疾而无法上学,于是在别人的介绍下跟着郑舒文免费学习书法和绘画。如今两年过去了,女孩的身体竟是越来越好了。谈话中,清风袭来,那女孩抬头轻轻一笑,我突然便有种对生命对友好对善良的由衷动容。郑舒文却只是笑笑说:“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我想,许多人都不会忘记,在华南师大附中美丽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地方——以真诚为顶,以艺术为墙;有师生,入其中,笑声朗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