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陶渊明差点成了陶无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8:30 潇湘晨报

  ——重读《晋书》戏言之一

  两晋是世家子弟的大舞台,清谈和史书就是他们散播声名的大名帖。两陆三张,竹林七贤,都是当时名声在外的大人物,在文学史上也都赫赫有名,但在史书里的诗文、奏章、书信写得大多不过尔尔。西晋文坛寂寂,有点山中无老虎的味道。不过有一个叫做段灼的少数民族官员文章写得很酣畅,但当时并不以文才出名。反倒是两陆两潘、七贤七友声名如

日中天。可见即使生在古代,炒作和出身,对作家们来说也至关重要。在不讲实力的时代,掌握话语权的名人们或者势利眼,或者没眼光,而大众往往只能做跟风派,所以要么会炒作,要么爹娘生得好,这是成名的两条终南路。

  两晋文学到陶潜达到了顶峰。但这是很久以后的后人们的观点。唐初“房玄龄等”把他放在《隐逸》最后一名,《文苑》里没有他的位置。陶潜入选《晋书》的作品是《归去来兮辞》,而他平淡自然、最见功力的诗作则被付之阙如。公元427年,陶夫子在贫病交加中过世。过了整整一百年,萧梁昭明太子收录遗文,编成了《陶渊明集》,他的文集这才“并行于世”。似有名似无名地流传到了盛唐,终于得到王维、李白和杜甫三位天才诗人的大力推崇,从此光芒万丈,名声大得一发不可收拾。由此可见,如果失意于当世和史家们的势利眼与跟风派,那么也还有成功的第三条终南捷径:有后人识货,而且识货的人要够牛。

  但并不是每一个寒素而不炒作的才子都有这样的好运气。如果当时无力出版,或者出版之后没于连绵不绝的战火,又或识货的人默默无名自顾不暇,再好的经典也只好在时光流逝中慢慢积满灰尘,最终变为尘灰。或许会有一两首经典诗作因机缘凑巧流传下来,就像《古诗十九首》和大多数民间乐府一样,作者佚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