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易中天,大卖还是大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8:30 潇湘晨报

  让读者大倒胃口的“新锐作家”们或大爆粗口,或沦为“抄级男生”。年近花甲的长沙人易中天,意外地成为混乱、疲软的图书市场的“救市者”。

  本报记者近日专访四位与易中天关系密切的师友,解读易中天其人其书。

  他的书和余秋雨不一样

  (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觉得余那些“历史大散文”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突破,他就是比那时的秦牧写得有文采一些而已。我与易中天都不喜欢做那种大而化之的学问,对文本和考据比较看重,有一种想探究到底的精神。

  他在百家讲坛的节目我看过一些,(略有停顿地说)我觉得有迎合时尚的因素,迎合了现代人对历史人物有各种猜测的心理。但他还是有自己的东西,他对历史人物的品读,有他个人对时代和社会的体会在里面,他对世俗看得比较透,悟性也好,能够通过自己的体会去感受历史中的人性。他对人物的品评,不像许劭那些中国传统人物品评家那样,把那些‘怪人’、‘狂人’的个性说出来就完了,他对这些怪人后面的人性、历史还有深层次的思考。他确实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从西方吸收过来的,在《艺术人类学》和《人的确证》里已经建构起来了,两本书的理论“玩”得挺好的。

  百家讲坛只是他投石问路的

  (郭勇健: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教师)

  记得易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在百家讲坛讲那些只是投石问路,他真正用心搞的东西还没抛出来呢!他有很大的学术理想,他希望自己搞思想,他对政治制度,有着天然的兴趣。去年出版的《帝国的惆怅》,也许是他投石问路之后的一本。

  3个月销量是6年的3倍

  (赵南荣: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先后担任过易中天7本书的责任编辑)

  90年代,他萌发了学术如何走向大众的想法。作为一名编辑,我理解他这样一名有学术前途的学者,走这条路的艰难。一般人不知道,写这样面向大众的学术性的东西,需要付出很多,花很多的时间,也要耐得住寂寞,也有压力。很有可能出现学术上不见成果,大众读者也不认你的结局。后来我们将《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品人录》、《读城记》打包出版。那套书开始也并不畅销,只是长销书,从2000年初到2005年底,一共销量才3万套左右。

  易中天希望读者面越广越好,应该说,这些年,他的读者面确实在扩展,尤其是他在百家讲坛上讲完之后,吸引了一些老年读者和中学生,中学生对他产生兴趣之后马上就在同学间相互传播,很快家长们也被带动了,十分明显,书卖得很快。像“品读中国系列”,今年3月初到5月底,我们社发货就达9万套左右。

  易中天有大师气象

  (刘道玉:著名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

  我对易中天的印象是深刻的,对他的才华也是十分欣赏的。所以他毕业时我们坚决要把他留校任教,为此我与新疆自治区书记王恩茂同志把官司打到了中央组织部和教育部。最后,我答应当年用5个本科毕业生分配到新疆才把易中天留下来。为此,教育部还专门下了一个文件,说明他确实是人才难得呀。

  易中天的口才无疑是出众的,也是我甚为欣赏的。记得当年他给作家班的学生讲课,就有很多人很崇拜他。但是,口才与他的学识相比,当然他的渊博的学识是主要的,包括他的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易中天广泛涉猎、贯通古今,例如文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城市学、建筑学、宪政学等,这正是他才华过人的表现。我认为这正是他的治学的风格。今天,我国没有或者少有真正的学术大师,学术兴趣贫乏、知识面狭窄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的直觉,易中天实际上是走在通向学术大师的道路,我也不怀疑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学术大师,只要假以时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