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杜绝高招腐败当坚持“集体招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10:41 四川新闻网

  正值盛夏,一年一度的高校招生工作相继开始了,一些所谓的“招生中介”却不畏酷暑,纷纷出动,千方百计地骗取考生家长的钱财(新华社15日电)。

  有报道分析了这种骗子行径的根源,认为这大多与高校招生中存在的“黑洞”有关。所谓高校招生的“黑洞”,指的是高校招生中存在有弹性的空间,存在有可以通过人情关系进行“运作”的可能。

  比如某些高校在统一招生计划外仍然有少部分招生名额进行局部调剂、平衡;比如故意混淆成人教育性质与全日制国家统一招生计划性质招生之间的区别;再比如,把自主招生政策下掌握的少量名额在所谓“招生中介”市场上寻租,等等。在这些“黑洞”性质的个案中,有些学生家长硬着头皮,花了大价钱,“买”到了子女就学的资格;另有一些,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彻底地被骗。他们丢了血汗钱的同时,也丢失了对中国高校招生公平的基本信任。

  笔者有幸在过去的三年中,以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教师身份,参加过高考招生工作,也对当下高考招生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有所体验。坦率地说,自从高校招生实行“网招”之后,腐败已经根本不具有大规模、有组织以及群体性参与的性质了。

  高校招生不正之风的发展,笔者以为,历史上曾有两个拐点,一个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恢复高考初期,是招生秩序比较混乱的时期,招生提档老师对考生无疑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我的姐姐82届高考成绩超过重点线36分,竟然连一般本科都没上成,调查方知,是被一位市教育局干部的子女,以大大低于录取学校最低分数线的成绩挤掉了。当时幼年的我,至今还记得父亲拿着招生部门要求考生“应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精神”的答复函而黯然神伤的情景。多年以后,父母还在为自己当年没有能力和途径去疏通关系而倍感负疚。

  那个时期,以权力关系(有时表现为组织上的工作关系)为核心的招生黑洞,是引发招生不公的主要原因。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随着大学扩招,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招生中的腐败黑洞,性质更趋多样化,基本上以经济利益交换为基本特点。招生单位核心工作位置上的人员,依然处于“黑洞”的中心。没有足够的信息公开,暗箱操作的肆行,逼迫着众多学生家长越来越把托人、送礼、跑关系当作报考的必要内容。

  随着“阳光招生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网络招生办法的实行,实事求是地讲,制度层面的“黑洞”因素已经大幅度消减。目前高校招生的腐败问题,应该说,既与长期形成的“走后门才能办好事情”的公众心理惯性有关系,也与少数招生单位监管制度执行不力有关系。治理招生腐败,在现有高校产权的基础上,还是要“讲政治”。

  其实,各地招生部门和单位都已经明确颁布“一禁三不准”的禁令,不准擅自超计划招生,不准特批不合格考生,不准不当权利与人情介入招生工作,禁止收取法定核准收费之外的费用等。这表明,政策规定力图堵死腐败的漏洞。然而,招生腐败案的频发,说明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基于这种认识,治理高校招生腐败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一,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加强司法和纪律检查力度;二,实行信息公开,除了通过网络进行招生信息的公开,还应加大宣传,培养公众的鉴别力;三,弱化、分化招生单位核心权力,用“集体招生”制度杜绝“个人招生”的偶然性。通过这些制度性的改革,将能进一步减少高招腐败。(李隼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士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