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乘车不守规则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15:28 新民晚报

  ◆吾敬东

  前不久所做的一项面向18周岁以上上海市民(含在上海居住三年以上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公共秩序伦理方面,乘坐公共交通不排队、争先恐后、不遵守先下后上原则一类问题位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自行车不遵守规则之后列第三位,其所被观察到的经常发生率为37.20%。可见,上海市民在乘坐公共交通时所暴露出来的伦理问题是非常突

出的。那么,这样一种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换言之,这样一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解决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对策与办法究竟何在?这可能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

  首先,调查表明,乘坐公共交通时所反映的伦理问题与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所观察到的问题的经常发生率与观察者本人的受教育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因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呈明显的梯度分布。其中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所观察到的问题发生率为27.6%;初中学历为35.0%;高中、中专、职校学历为36.3%;本科包括大专学历为42.7%;硕士以上学历为76.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历水平高,所注意到的不文明发生率亦高,这意味着对不文明现象关切度的增加;学历水平低,所注意到的不文明发生率亦低,这意味着对不文明现象关切度的减少。由此可知,教育对于市民公共伦理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公共伦理问题也不仅仅与教育相关,也与良好的风俗或风尚相关。上海的教育水平在国内无疑是最高的,可调查却显示上海市民在敬老爱幼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有44.8%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市民在这方面有待改进,另有9.1%的人认为上海市民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另据有关交通部门反映,上海市民乘车让座现象十分有限,而在这方面不少外地可能都要好于上海。例如有上海老年人反映在南京乘车往往会有人让座,甚至同时几个人让座,而上海目前却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良好风尚。显然,这种状况是与上海对自己文明和可爱的定位不相吻合的,也是与上海欲成为国际大都市地位的愿望不相称的,这值得引起上海市民的反思。

  此外,乘坐公共交通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也不仅仅取决于市民的素质和社会的风尚,公共资源和政府管理都可能成为重要的因素。从交通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乘车问题平时好一些,但高峰时间就十分拥挤。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与公共资源配置的相对不足有关。在相对有限的资源上如果涌入接近无限的人群,结果必然会由此产生相应的伦理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看到市民某些不规范行为的社会原因,并进而不断加大对于公共事业的投入。在管理方面,如一些地铁站厅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喜欢用喇叭提示,但同时对不文明行为却往往熟视无睹,这样的管理效果自然很差。又如上海公交车上现在一般都有2到3个给特殊乘客预留的座位,用黄色标出,这一措施是符合国际规范的。然而由于宣传不够,执行不力,使得好的措施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乘坐公共交通的伦理养成方面,法律工具的使用是相对有限的,这就要依赖观念的作用。应强化教养观念在这方面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人和群体的教养,也是社会和城市的教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从乘车学起。

  稿约

  少则二三百,多则千把字,请寄zhaohl@wxjt.com.cn,或传真(021)52921332并请附电话、地址。本报有删稿权,勿一稿多投。见报文章将刊于本报网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