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国大学的成长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18:00 光明网
郭立场

  中国的大学从一开始便与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有着密切联系,是根植于传统文化这一土壤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早在公元前15~16世纪,我国殷商时代就有了大学的雏形“右学”,其后又出现了“学宫”、“太学”、“国子学”、“书院”等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既有中国的特色,又与国际理念相通。在当时的大学办学

者中,许多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仁人志士,受过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有着开阔的视野与先进的理念,因而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注意到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仿效西方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其代表就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及实践,对北京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大学又因中西合璧的大学理念而走向辉煌,北大精神成为此后中国大学追寻的理想。

  蔡元培游学欧洲,特别是受到德国大学理念的深远影响,并成功地将其移植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开创了中国大学的新气象。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确立,无疑直接承继了德国模式。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极力推崇德国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大力主张学术研究及学术研究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和大学管理的教授治校。他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由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吸引了一大批名流学者。

  至今,当时形成的许多大学的办学理念依然弥足珍贵,仍然被人们奉为主臬。

  建国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俄为师”、“独尊苏式”,对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造。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理念强调大学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服务。但随之而来的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文革十年,使大学理念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理念几乎荡然无存。大学缺少了应有的兼容并包的大度与灵性,独立性受到了削弱,其正当权利亦被忽视。体制内知识分子传统上所持有的知识自由的傲骨,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粉碎性骨折”。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高校自主办学、建立学术委员会等内容写入了高等教育法。重塑大学理念、恢复大学传统成了大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给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片广阔的空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校长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教授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学术的环境有了较好的改善,创新的精神有着浓郁得氛围,知识分子们又一次成为时代精神的塑造者。

  但和世界大学相比,这种思想解放、学术自由还不够彻底,官本位、政治挤压、商业化的侵蚀严重,大学中的政治至上、经济驱动此起彼伏,背离了优良的传统,扭曲了大学的灵魂,弱化了学术的自由,消损了独特性格,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扼杀了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大学更像是一个政府部门,弥漫着推崇官阶、攀附权贵的庸俗风气,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目前中国大学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十分独特的,大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左右摆动,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行为过度热衷,使得神圣的知识殿堂被亵渎。

  现代大学有着较大的开放性与国际性,中国大学要步入世界一流大学,需很好地借鉴西方大学理念。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是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及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所拥有。为此,我们的大学在借鉴西方大学理念的同时,尤需摆正位置、选好定位,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确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理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