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跨越数据的概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8日02:37 光明网-光明日报

  短短五年内,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人数由610人增加到1073人,比例达到总人数的73.08%;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由51.1%上升到55.09%……这一系列数据,勾勒出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建设的亮点。南师大如何抓住“211”工程的契机筑巢引凤?“人才军团”的迅猛发展又给整个学校带来了怎样的优势和动力?近日,记者走进南师大,去探寻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

  “师资立项”盘活学科建设

  世纪之初,面对老校、名校中教学科研骨干力量青黄不接、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的普遍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在江苏省高校中将“师资建设”作为“十五”、“211”工程的子项目单独立项,采用多种灵活方式,着力强化学校师资建设。

  从2001年起,南师大创造性地设立校内特聘教授,文、理、工三类人才一并引进;2003年,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本逐年加大、流动性增强的特点,该校又出“新招”:对调入难而又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面向海内外采用“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形式来促进人才引进。同时,南师大还注重师资队伍的“自体繁殖”,对中青年杰出的学术骨干、创新团队带头人,每年给予物质与精神嘉奖。

  南师大为师资建设单独立项的大胆举措“盘活”了各学科软硬环境发展的“整盘棋”。在学科带头人和“特聘教授”的带动和努力下,南师大在“十五”期间,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3个增加到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8个增加到75个;新增国家重点学科3个……

  “创新团队”提升科研实力

  2005年12月,一条喜讯传来,该校地科院林振山教授领导下的科研团队申报的“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荣获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名,一位专家在评审时赞许道:“不但注重人才队伍‘量’的集合,更加提升科研实力‘质’的凝聚,南京师范大学的科研学术队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集团军’。”

  五年来,南师大以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为平台,放手让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领衔”,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和相对独立的研究实体。以地科院为例,该院两个入选“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项目中就活跃着以“长江学者”汪永进教授领衔的“环境演变与现代过程”团队和以“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为中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团队。这两支100多人的团队共拥有教授47人、副教授25人,平均年龄仅为41岁。

  在“创新团队”的带动下,“十五”期间,南师大新增省优秀学科梯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目前全校共有6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这些科研创新团队不但使所属学科的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也盘活了科技资产,加速了成果转化,提升了南师大科研综合能力的发展。目前该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3项,省部级项目120项,科研经费达到13876.61万元。

  “人才聚核”推进全面发展

  面对人才建设带来的“花团锦簇”的局面,该校党委书记、化科院沈健教授这样阐发了他的“聚核理论”:“只有凝心聚力,把人才建设的核心置于高校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之中,才能推动学校活力勃发、协调和谐的发展。”

  五年来,南师大人才建设在“十五”、“211”工程的各项建设中得到有效地渗透,推动了南师大的全面发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优化人才配置”为基础,提升整体实力和办学效益,该校现有的70个专业已涉及除军事学以外的各大学科领域,学位点在数量增幅较大基础上分布更趋合理,学科综合性初具规模,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整体框架;以“发挥人才优势”为重点,继续保持教育教学的优势特色,跻身全国本科教学质量优秀高校行列,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教育培训、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形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的“南师特色”;以“培养人才精英”为特色,开展“学科特区”建设,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教育学原理等3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学理论等6个学科成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