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治中公馆隐匿喧闹新街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8日09:17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本报记者姚媛媛实习生任竞春

  本报“抢救民国老房子”系列报道开设以来,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掀起了市民对南京民国建筑保护的强烈呼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南京的民国建筑中,有很多名人故居,有名的有宋子文、孔

祥熙公馆等等。然而,这些名人故居中,也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进不了保护的圈子,要么破败不堪,要么养在深闺,市民要想一睹它们当年的风采,难。

  张公馆的窗子全不见了

  “沈举人巷26号是原国民党将领张治中将军的老房子。”曾住在沈举人巷的张女士看到本报“抢救民国老房子”系列报道后,给本报热线打来了电话。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个房子在张治中去世后,产权属于他的夫人洪希厚女士。

  记者赶往沈举人巷。在新街口华新大厦背后,终于找到了张治中公馆。

  小楼是一座独门独院的建筑,隐匿在繁华、喧闹的新街口,在周围高耸、华丽的楼宇包围下,显得残破、寂寞,格格不入。由于大门口一把铁将军把门,记者无法走入院内,可是即使站在院墙外面看,这幢名人故居现状让人惊讶:公馆占地面积很大,里面有两幢颇具民国建筑风格的三层小洋楼,前后坐落着,虽然建筑规模颇有气势,可是,仔细一看,后面一幢楼里所有的窗户全都不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红色的窗棂。从整个空了的窗壳望进去,楼内的顶棚也被戳破,露出了黑色的框架,整幢楼看起来就像荒废已久,似乎很久都无人过问。

  院子的一侧已经完全被新开的店铺给围起来了,在张公馆后面有幢现代的住宅楼,紧挨着公馆内的小洋楼,估摸两者的距离只有一米多,实在是太近了。

  记者找到了住在附近的一位张女士。听说记者为张公馆而来,她告诉记者:“这附近哪个不知道这是张公馆啊?里面大得很,不仅有外面看得到的两幢小楼,还有警卫室、食堂等平房。以前公馆的正门不是在西侧,而是在房子的正南面,过去大门的位置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烟酒小商店。这里头现在不住人了。听说以前张治中离开这里的时候,曾委托他的警卫来管理这两幢房子。后来,张以前的保姆、车夫和他们的家人,也搬进来住了。但是,房子的产权还在张治中的后人那里,据说是他在美国的女儿。”

  这位张女士告诉记者,去年,住在里面的一个老太太去世了。后来,不知怎么搞的,一夜之间,地板都被撬开了,窗户也被卸掉了,连顶棚也弄掉了。张大妈向记者讲述这两年的变故,“房子坏了,里面的人也就搬出去了,房子也就废弃了。去年,铁门开着的时候,我到房子里面看过,里面的地板全被撬坏了,墙壁也破烂不堪。”

  记者找到了该公馆地处的明华新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据她介绍,沈举人巷26号的张治中公馆现在是由张治中在美国的女儿委托南京一家房产公司代为管理,至于详细情况,她也不是很清楚。

  詹天佑后代曾居大方巷

  张治中公馆虽然破败不堪,不过,好歹它还有个明确的身份,能够昭告世人,张治中曾在这里居住;可是,南京还有很多的名人故居就未必有这运气,它们曾有显赫的历史身份,却藏在南京的深街里巷,就连住在隔壁的人也未必知道它们的传奇前身——比如,大方巷7号。

  “大方巷7号是詹天佑后代居住的民国老别墅。”记者在本报“抢救民国老房子”热线中接到热心读者王先生的电话。

  记者来到大方巷。在鼓楼派出所的旁边不远,就是大方巷7号。7号内总共有9座两层别墅,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别墅群,它们风格不一,朝向也不一致,有朝着正南方向,还有朝着东南方向的,里面都还住着人家。

  让记者惊讶的是,仿佛与张治中公馆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这9幢民国楼新得就像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倒不像是有五六十年历史的房子。别墅的外墙面大多粉刷一新,还贴了一种凹凸面的大瓷砖,根本看不到青色的砖头。而且,别墅的窗户几乎都换成了铝合金钢窗,室内还有卫生间、淋浴间。但是,记者发现,在临街的一幢别墅里,有一道脱了颜色的民国式样的水泥拱门,显露着这些建筑真正的年纪。

  住在附近的一对老夫妻告诉记者,这些民国建筑是詹天佑后人所盖,的确是民国时代盖的老房子。住在大方巷7号内的住户邹女士告诉记者,这里9幢别墅,是民国时期两位从事砖瓦生产的詹姓资本家建造的。只知道这两位是广东人,至于和詹天佑的关系,她就不清楚了。当时,他们盖这9幢别墅,就是用他们自己生产的砖瓦盖的,目的在于向人们展示自己产品的质量,相当于现代的产品实物展示。这9幢别墅,虽然是一家建的,但是风格却各不一样,其中两两相同,也就是说,总共有5种建筑式样,并且分三排坐落。

  邹女士补充说,解放后,这9幢别墅属于公家所有,由政府机关代管。“那些外墙面的大瓷砖都是民国时代就有的,许多人家只是把外墙面粉刷了一下,内部整修了一下而已。”邹女士还告诉记者,詹姓资本家的小女儿在文革后,向政府要回了其中一幢别墅的产权,后来就把这幢别墅卖给别人了。记者找到五台山房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方巷7号内的民国别墅大多属于经租房产,现在里面的住户基本上都是公房住户,建筑面积不等,大多在170-230平方米左右。至于这里究竟是不是詹天佑后人故居,他们没有相关资料。

  为了验证大方巷7号的身份,记者联系了鼓楼区文化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鼓楼区民国建筑普查档案中,没有这9幢小楼的资料。南京市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处长衣志强告诉记者,由于大方巷7号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文物局也没有关于它的资料。记者又联系了市城建档案馆,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大方巷7号的记载。

  采访中,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像大方巷7号这样,传言是名人故居、但是又没有明确身份的民国老房子,在南京其实并不少,如果它们当中的确有真正的名人故居,那么普查、摸清这些建筑的身份与资料,并且公示社会、为它们正名,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也许就在哪一天,它们就稀里糊涂地消失在这个城市,连着当年的历史一起烟消云散,那绝对是南京的一大损失。

  民国老房子为何不开放

  2003年,在南京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民进南京市委员会曾经提出建议,学习浙江、江西等地利用名人故居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做法,有计划地修整开放南京民国名人故居。之后,提议开放南京民国名人建筑的各种建议,一直不断。

  据有关资料显示,南京民国时期的名人故居、公馆旧址约80多处,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都没有开放。相比起上海、重庆等民国建筑同样密集地区的开放程度来,南京民国名人故居基本上“全线内藏”,不要说外地游客,本地市民能够开放式参观的几乎少之又少。

  采访张治中公馆的过程中,就有相关人士发出疑问:南京为何不能有选择地将部分民国名人故居进行开放,以促进这些故居老宅的保护?

  为此,记者采访了南京市文物保护方面的有关专家。这位专家告诉记者,民国名人故居之所以开放难,首先是因为产权问题,这些名人故居中,有的宅子产权收归国有,安排一些机关单位、街道等部门使用、居住,有的产权属于私人,他们将这些宅子或出租、或转卖,复杂的产权关系,让名人故居成为公共展览场所,向大众开放,很难。而且,如果要开放,又必须让居住、使用这些宅子里的人搬迁,高昂的搬迁费用也是一大难题。另外,开放后就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收益,这些名人故居的投资前景究竟如何,目前也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如此,还是有市民在采访中表示,现在很多城市在打“民国游”牌,而南京作为全国城市里民国资源得天独厚的城市,却到目前为止连一个像样的“民国游”线路都没有开发过,实在叫人无法置信,简直就是资源浪费。

  如果能够整合民国的名人故居,和一些独具特色、具有历史意义的民国建筑,共同打造一条经典的“民国旅游”线路,那么一方面可以引来大量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这笔收入来维修、保护民国老宅,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