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述评:经济发展不能承受水资源承载力之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8日10:1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 述评:经济发展不能承受水资源承载力之短

  新华社记者姚润丰

  近日召开的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透露出让人震惊的消息,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瓶颈,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地区不考虑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发展,造成一些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

  尽管水资源缺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却认识不足。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近日表示,衡量人与自然和谐有两个重要指标,即两个承载能力:一是资源承载能力,二是环境承载能力。在这两个承载能力中,水资源都是首要因素,但当前很多地区粗放的增长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业无情地吞噬着日见“瘦弱”的水资源。

  “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地越来越远,远距离取水的城市越来越多,用水成本越来越高”,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状况的真实写照。水资源评价的最新成果表明,“十五”期间,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农村还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

  水作为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瓶颈制约警示我们:建立节水型社会已经刻不容缓。

  专家分析认为,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如仍沿用现在的粗放用水方式继续发展,维持万元GDP用水量400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要实现GDP达36万亿至38万亿元的目标,总需水量将大大超过水资源的承受能力,“翻两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内,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是记者近日随同“节水中国行”中央新闻采访团在西北、华北地区采访中最深刻的体会。

  “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简单一句话,却意味深远。从2002年起,黑河中游的张掖市成为水利部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率先展开水资源承载力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对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并对单位产品、单位面积和人畜饮水实行定额管理。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维修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取得了明显的节水成效。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用水量的急剧增加,要求各地必须要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南岸灌区针对沿黄工业项目缺水和农业自流灌区节水潜力大的现状,引导水资源从效益较低的农业向工业转移,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既是对传统水利观念的最大挑战,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措施。严重缺水的天津市多年来也一直坚持节水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实施,促进水资源由用水效率低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流动。对造纸、印染等一大批高耗水企业,进行压缩、淘汰和并转。目前,天津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等六大优势产业为支柱的节水型工业产业结构,耗水量大的产业占经济结构比例大幅度下降。(完)

  相关新闻:

  作为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目前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危机,作为国民经济“第一用水大户”的农业灌溉,也一直是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因此,节水首先是农业的节水。然而,记者近日参加由中宣部、水利部等四部委组织的“节水中国行”采访时发现,农业节水的“警钟”不应当只为农民而鸣,各级政府在应对水危机中应当尽快承担起农业节水的重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