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的精神文化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8日12:25 新闻晚报

  □记者李征张骞摄影陈焕联

  昨天,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五届文化讲坛请来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先生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为演讲嘉宾,就“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进行了阐述。

  许智宏:大学生不应以分数为目标

  如果大学还是应试教育,我觉得中国就没希望了。北大每年都招很多优秀的新生,但是很多学生到北大之后一两年都不知道要学什么。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大学不能依照惯性做。每年新生来,我都跟他们讲如果到北大来再要计较是不是考满分,那太可悲了。我希望每个学生都好好学习,但不是以考99分,或者班上第一名为目标。在大学应该更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今天的年轻人面临着太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使他们在大学时拥有扎实的基础,能适应时代挑战和社会变化。同时我们要教育他们要有非常强的社会责任、良好的人品,而不仅仅是有知识,有学问。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我不希望大学培养的学生是一样的。我更希望大学是一个花园,里面生长着不同的花草,有大树,也有灌木,我们园丁的责任则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使这个人在校园里得到最好的成长,但是每个人又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到的话,那么今天的大学就成功了。

  陈希:校园不可能被网络取代

  一个学校几十年、上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是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电视大学、网络大学层出不穷。它们有没有可能替代有校园生活的大学?我的基本看法是不可能。即使把全国甚至全球某一门课里最好的教师之一请来在电视或网络上上课,也不能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校的教育最本质的过程是人文过程,同一个中学的孩子考到不同的大学,一年下来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什么使他变化了?不仅是课本的内容,而是这个学校的文化力量使他变化了。因此,大学精神的重要性是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校园生活的大学也是不可能被替代的。

  秦绍德:大学精神在于贡献和包容

  中国有两千多所大学,美国有六千多所,世界上的大学形形色色,不同规模、层次和特色,但是世界上许多很优秀的大学,他们的大学文化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概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境界,韩正市长去年在上海论坛上说:“大学的内涵在于大,这不是面积上的大,而是精神上的大。”大学应是包容不同学派、观点、人才,能够自由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和探讨的领地。

  韩国人说,他们有三所最好的大学:首尔大学(Seoul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University),延世大学(YouseiU

  niversity),把他们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和起来叫作“SKY”,就是天空,寓意“无比辽阔”、“包容天下”。现在我也来做一个文字游戏:北大、清华和复旦(PeikingUniversity、TsinghuaUniversity、FudanUniversity),

  如果不按次序也把首个字母连起来,就是“FTP”,“FTP”是IT专用术语,指一种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文件传输协议。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你就可以获得各种丰富的电子资源,同样也可以贡献资源。FTP是超越时空的,它有着更大的包容性。

  ■精彩问答

  “非北大不读”想法太偏执

  问题:最近媒体上报道了一名王祥的考生,他在前年和去年两年分别以两分和三分之差和北大失之交臂,今年如果考不上北大还会复读。请问三位名校的校长和书记如何看待名校情结?

  许智宏:这种名校情结我很理解,我过去常常收到过高中毕业生的自荐信,也回过信。我理解他们希望到北大来求学的迫切心情,但是我也劝他们,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很多的,我自己招的研究生很多并不是名校的,他们通过自己努力也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和工程院的院士中有很大一批精英,有的人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过。我希望社会和舆论各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大家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有各种各样的途径,通过努力同样可以把自己培养成非常出色的人才,对社会作出贡献。

  大学该不该有职业教育

  问题:现在的大学教育有职业化倾向,有些大学开出了彩票专业、高尔夫专业……很多学生也报考那些热门专业,而文史哲则比较受冷落,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大学精神是怎么体现的?

  陈希:在学校内部,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责任、不同的社会分工,刚才谈到高尔夫专业、彩票专业,复旦、北大、清华都不会设这种专业。但是我们这些学校是不是完全不设应用型专业,也不一定。

  关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两个因素的结合,要解决职业需要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如果只考虑一个,只应付职业需要,好的学校不注重培养长远发展的知识和能力的话,这样的人很难成为以后骨干的人才;但是没有一定的专业基本训练,出去以后不能胜任工作也不可以。学校要平衡好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永恒的难题。

  出大师不能急功近利

  问题:蔡元培、朱自清、谭其骧这样一些大师代表了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但是像现在能够说得出有标杆式作用的大师,好像在现在的大学当中很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会不会对社会造成一些影响?

  秦绍德:这是一个大学学界的尖端性问题,为什么现在的时代比过去更加有利了,反而大师不容易出了?

  这有许多的因素:首先,当时的大师和现在在相同领域里面作出成就的大师可能不能简单的类比,因为这是不同的年代,当时在各个学科处于初创时期,领军者就是大师,现在当各个学科都在发展和深化。其次,真正要培养大师应该从基础做起,如果应试教育状况不改变,将来更不容易出大师。第三,我们现在的制度设计和机制都比较浮躁,都比较急功近利,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来创造大师的环境,等到时机成熟了,可能就出现一大批大师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