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相对贫困后果更可怕 专家呼吁关注贫困结构成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15:02 中国新闻网

  

相对贫困后果更可怕专家呼吁关注贫困结构成因

  中国贫困人口位列世界第二。按照683元的中国标准,到2005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365万人。但若按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联合国最低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总数将不少于2亿,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中新社发 朱慧卿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6月19日电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力日前表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将进一步下降,而由于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城镇经济转型引起的相对贫困人口数字却会逐步上升。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将成为解决中国相对贫困问题的核心症结所在。他指出,扶助贫困要关注贫困的结构成因。

  张红力日前参加了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的调研。在调研中他发现,中国农业经济增长逐渐乏力,就业人口过剩,城镇经济仍然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原有的城市经济单位大量重组变革中,就业人口的数量出现大幅波动,这将成为研究中国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现象:随着经济发展,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将进一步下降,而由于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城镇经济转型引起的相对贫困人口数字却逐步上升。

  相比之下,前者在各级政府和包括世行等在内的国际组织的努力下,正逐步得到解决;而后者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往往更为严重,但描述和分析却远远不够,解决的路径也不够清晰。

  张红力分析说,从过去二十年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概括的历史文献中看到,有关中国城乡就业、城市化问题两条主线是: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富余人口的转移、城市经济转型与城市就业问题。

  经济转型加剧了就业矛盾,而如果就业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则将摧毁所有经济转型的成果。这两条主线交叉互动的过程基本上勾画出中国相对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张红力指出,中国面临的贫困是体制性的,是经济结构不均衡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反应,贫困不仅仅产生于农村,也产生于城市,不仅仅产生于经济的停滞,也产生于经济的转型。扶助贫困,研究贫困,不仅仅要着眼于绝对贫困,更要关注相对贫困;不仅仅要着眼于贫困的数量表现,更要关注贫困的结构成因。(李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