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辽宁海城市一村支书32年创业让山沟沟走近现代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21:02 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6月19日电(记者陈光明、王炳坤)走进位于辽宁东部山区的海城市接文镇王家堡村,会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河靠山、路靠河,村民新房靠马路;山上果、山下粮,水电燃气接进房。这里的村民常叨念一句话:“穷山村大变样,离不开老书记的好榜样。”

  村民们说的老书记是现年68岁的王丙铎,他在王家堡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已有32年了。王家堡村地处山沟沟,“九山半水半分田”, 矿产资源贫瘠、耕地短缺,曾是出了名的贫

困村。王丙铎还记得刚上任时的情景:“秃山连着荒山跑,不见树木只见草,半年糠菜半年粮,守着大山无柴烧。”全村人均耕地仅三分,年收入不足40元,吃粮基本靠返销,花钱基本靠贷款。

  “共产党就是要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当村支书的第二年,王丙铎发动党员干部,带领大家改河修路造起了平原。全村男女老少苦战3年,造地300亩,修了8华里路和8华里河,黄土压沙改良了土壤,粮食产量有了提高,可全村仍没有摆脱贫困。王丙铎与党员干部一商量,打起了大山的主意,“靠山吃山,别看现在尽是些荒山,但改造好了,就会变成滚滚财源。”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王丙铎一边提出“高山远山造林山、近山缓坡花果园”,号召村民向大山进军,一边请来沈阳农业大学的教授、专家,“逼”着村民搞农技培训,培养起了“人苗”。10多年下来,王家堡村改造林地14000亩,种上果树40万株,全村不到800名劳动力,培养的农民技术员就达到598人。就这样,王家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南果梨生产基地。

  面对农业生产灾情多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老支书又提出了“山山通路、树树灌溉”工程。王丙铎上省城争取立项、下农户筹集资金,5年下来筹集1000万元,全部投入引水上山、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当记者来到王家堡村时,这里已修好了100华里的山路,1.4万亩果林已有1.2万亩实现了灌溉改造。村里还与气象部门联合,建起了“防雹站”,一旦碰上冰雹天气,“防雹站”几枚炮弹就能化险为夷。这些“旱涝保收”的现代化设施让农民增收更有保障了。

  果子多了,王丙铎又带领大伙研究起了水果贮藏的问题。为了避免南果梨集中下架时果贱伤农,王丙铎发动村民投资建起了220座恒温库。很快,个别头脑灵活的村民为了避免库房闲置,入冬前从山东、大连等地低价买来苹果贮藏,第二年春天高价卖出,做起了水果生意,一年能多收入两三万元。王丙铎立即将这一经验在全村推广,“忙时当果农、农闲当商人”,看到村民又多了一条致富门道,王丙铎心里更乐了。

  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让王家堡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王家堡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150万元,全村村民存款余额高达1800万元。为了还富于民,王丙铎带领村里建起了秸秆气站,燃气直通村民家中,村集体还改学校、建幼儿园、修路架桥,近10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而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民培训工程至今没有断过,除了培训农技外,老师们还在王丙铎的要求下,教起了科学文化和国家方针政策等知识,有声有色地搞起了“素质教育”。

  眼下,王丙铎正在寻找合作单位,他想为村里引进一家南果梨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起32年的奋斗史,王丙铎并没有更多感慨:“毕竟共产党员就是要想在前头、做在前头。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样的工作其乐无穷!”(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