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服务宜春经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0:38 大江网-江西日报

  “十五”期间,宜春市科技工作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紧密围绕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的新目标,全面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思路,努力树立大科技思想,致力实施大推进举措,全力加快大创新步伐,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加快宜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服务宜春经济发展
市委书记宋晨光为省重点实验室——宜春学院生化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863项目
课题组负责人颁发奖金。

  坚持管理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宜春市始终坚持科技管理机制创新,通过认真抓好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全民科技素质工程等工作,全面开展科技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地优化了科技发展环境,为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化政策环境,体现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实施办法》、《宜春市关于加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切实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三项费投入逐年增长,增幅都在10%以上;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成立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出台了《有突出贡献专家选拔奖励办法》、《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科技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办法》、《选拔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等;大力实施高科技研发工程,致力加快我市承担的“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成立了宜春市知识产权局,大力实施人才、技术、标准战略,开展专利申请、专利执法、专利资助等工作,五年来,共申请专利678件,向上争取专利资助项目15项。坚持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每两年对党政领导进行一次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力度,各级党政领导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投入逐年加大。

  强化科技服务,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变坐等项目为上门服务,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组建了科技项目库和科技成果库。通过对入库项目重点扶持、跟踪服务,促使做大做强、做出效益。目前,科技项目库收集高新技术重大项目150多个,已有4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项目支持范围;科技成果库收集历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优秀科技成果232个,目前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来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36个,其中“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内涵及体系结构研究”填补了医学领域的国内外空白,是学科理论和学科建设上的一项突破性成果。为了建立科技直接服务于经济的载体,我们还不断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建设。宜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目前正在向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目标迈进,新组建成立了4家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1家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背靠政府、面向企业的中介组织网络体系已具雏形,“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已基本形成,为我市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手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夯实社会基础,努力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我们坚持“内建基地与载体,外重合作与交流”的思路,切实加强“外联”与“内建”工作,不断夯实科技创新社会基础。一方面,积极组织科技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走出去,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近年来,通过参加各种高新技术交易会、科学技术博览会、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活动,我市共成功对接科技成果50多项,签约资金超过3亿元,签订技术合同43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9亿元,实现技术交易金额1.4亿元,引进国外智力21人次,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效益2.8亿元;不断巩固、发展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所和省、市的横向科技合作关系,宜春市与国家17所大院大所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协作关系,市科技局与上海青浦区科委、上海松江区科委、湖南株洲市科技局结成了友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我市目前共建立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个,省级基地5个。利用这些科普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目前各基地累计接待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参观访问10多万人次;认真开展了“科技发展在宜春”、“科技创新在行动”等主题宣传活动,每年都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等活动,2005年我市还承办了由中宣部、科技部等国家七部委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井冈行”活动,受众8万多人次,有效地增强了全民的科技意识。2005年,奉新县还被列为“深化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大力开展青年科技专家科技服务活动”的试点县。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服务宜春经济发展
市长杨宪萍考察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宜春市农业科技园。

  坚持农业科技创新致力服务于“三农”工作

  宜春市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着力抓好农业良种良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工作,坚持以壮大全市十大农业工程主导产业为目标,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为载体,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示范,努力培育科技兴农的技术源头,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抓农业科研,培育科技兴农的技术源头。宜春市作为农业大市,历来重视农业科研工作,目前全市有农业类科研机构3个,这些科研机构十分注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江西省苎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自主选育的“赣苎三号”苎麻新品种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的全国最完善的中国野生苎麻种质资源圃丰富了我国苎麻育种的基因资源,与中国麻类研究所合作进行的苎麻新品种选育的转基因研究通过获得了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立项。宜春杂交油菜育种研究水平在省内同行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主要承担了“九五”、“十五”期间的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及省科技攻关等计划,育成的甘蓝型两系杂交油菜新组合“两优586”,是全国第一个利用光温敏生态型不育系培育而成的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两系杂交油菜,200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宜春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汕优二号”,在全国推广面积最大。利用东乡野生稻选育出的新质源不育系“东B11A”,宜春学院自主选育的短光敏不育系水稻,都被湖南李必湖(三系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现者)等国内知名专家认定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抓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渗透力度。通过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真正渗透到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题,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年来,全市共获得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3个,省级项目3个,获得经费203万元。全市形成了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0.86亿元,其中中药材、猕猴桃、绿色食品被列为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创建了奉新、靖安、万载、铜鼓、樟树、高安等6个省级星火示范基地县(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9户,万载县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单位,奉新县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单位”,高安市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市)”,靖安县获“中国柑之乡”和“中国娃娃鱼之乡”称号。2004-2005年奉新、上高两县还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5年又有4个县市列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辐射县。

  抓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兴农的发展步伐。一方面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建设,使农业科技园成为新时期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发挥农业园科技引导示范作用,致力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目前,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市共投入建园资金5000多万元,开发建设园区面积11000多亩,引进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水产等新品种100多个。宜春市农业科技示范园2003年被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将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与农民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建立了一种新的机制。目前,全市下派农业科技特派员2000多名,领办或创办“科技超市”800多个,这些“科技超市”成为了推进科技兴农的新平台,既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农药、种子、化肥的需求,又能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许多技术问题,不断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坚持工业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我们通过抓好高科技研发、制造业信息化、新产品开发三大工程,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全市大力扶持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不断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加强科技示范企业建设,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成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完善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宜春市坚持以人为本,在科技创新上注重建平台、打基础,促使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企业中有省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市级培养对象17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3名;通过积极跟进市委实施的“6666”人才工程,主动搜集推介市内外的优秀科技人才,组建了人才专家库,人才专家库中有工业技术研究类人才36名。在平台建设上,全市设工业技术研究所1个,大中型企业所属技术开发机构20余个,成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工业园20多个,建成了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5个。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入园工程,园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各类工业园区开发重点新产品5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3个,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个,申报专利400多件,3个产品获“国家免检”,8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

  抓住产业重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宜春市紧紧围绕医药、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建材、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和纺织服装、化工等两大后续产业,积极争取并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促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十五”期间,共实施了3个国家“863”计划项目、17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科技项目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00多个,各级直接用于支持企业的科技经费达3000多万元。科技计划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企业技术含量,加快了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五年来,全市培育出了仁和集团、长江生物药业、济民可信等特色企业,华伍、江特、宜工等优势企业,江西维尔宝、青龙高科、上高瑞麦等龙头企业,樟树冠京、宜春远大、铜鼓二源等新兴企业。各级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有力地带动了企业逐渐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目前,全市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达到1%-5%,有些甚至达到了6%-7%,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科技投入达9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6.5%。

  致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企业壮大。宜春市坚持鼓励并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使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来,全市的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由五年前的71家发展到目前的152家,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5.3亿元,利税总额超过3亿元,企业资产总额达24.3亿元,企业员工达12871人。一些民营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近年来先后有3家企业获得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技术创新奖,3家企业被评为2004年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奖。我市还坚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抓住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这一重点,一举成为全省首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8家,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服务宜春经济发展
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吴有训科技纪念馆。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服务宜春经济发展
宜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易光华与国际医学美容医学联盟名誉主席RaulPinto签订科技合作与交流协议。

  围绕科技发展领域促使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工业、农业、社会发展三大领域,着力实施“八大科技专项”,全力推进“八大科技工程”,力争到2010年达到以下“十大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30%左右,在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形成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市支柱产业主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利用高新技术加大改革、改造力度,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建立5-10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3-5个生态经济产业区,大力发展高效栽培技术,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2-4年更换一次新品种,单产提高8%以上,农业优质产品产出率达到60%以上。

  4.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00家左右,技工贸总收入50亿元以上。力争有20个以上科技型企业或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为年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5.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减灾防灾能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存质量。

  6.科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成并完善10个重点实验室(其中省级2个),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2个)和10家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专业性和区域性技术中心。

  7.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10县市区普遍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加强,中介组织、技术经纪队伍发展迅速。

  8.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实施“6666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数量适当、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人才队伍。继续实施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20名拔尖人才。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2万人,形成人才梯队。

  9.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力争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支撑、社会融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10.科技管理更趋完善。基本实现高效、协调的宏观科技管理和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开放、流动、协作、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