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建行活期储蓄降息不合时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6:00 光明网
程实

  在国际金融秩序动荡不安、国内经济还存在不少暗礁的宏观背景下,建行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很可能是不合时宜的。

  市场期待已久的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存款降息姗姗来迟,中国建设银行再次扮演了“吃螃蟹”的角色,目前建行深圳分行和山东分行已经发布公告,将小额账户活期存款年利率从0.72%降低到0.01%,消费者面临着存款越存越少的困境。(6月14日《新京报》)

  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对储户不公

  在给建行降低活期储蓄利率施以带有主观色彩的利弊判断之前,我们必须肯定,对于金融体系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较为不足的中国而言,利率市场化是毋庸置疑的改革方向,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的贯彻执行也是利率市场化无可回避的重要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建行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就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明智之举,因为明晰改革利弊的标准并不只在于内容,还在于时机。

  实际上,对时机选择的强调,也出现在了建行降低活期储蓄利率的直接政策依据之中。央行2004年10月29日颁布的《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建立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后,金融机构可根据其自身经营状况,自主确定实行存款利率下浮的具体水平和时机”。而正是从时机选择的角度审视,在国际金融秩序动荡不安、国内经济还存在不少暗礁的宏观背景下,建行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在微观和宏观层次都很可能是不合时宜的。

  对于个体居民储户而言,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利率有失公平。凭心而论,仅仅是建行几个支行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并不会对绝大多数的存款人造成实质性影响,少数的建行储户在将储蓄存款转移他行之后,损失的不过是微乎其微的“皮鞋成本”,为了让分析更为一般、更为深入,我们假设所有银行在当下都步建行后尘,那么无论从哪方面看,市场公平都将受到冲击。

  对于小额储户中的贫困者而言,他们的利益由于利率变化时机不当将承受“双重损失”。从6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看,5月份的CPI同比增长高达1.4%,高于预期水平,并与之前历史数据共同构成上升走势,此时降低本就不高的活期存款利率,敏感度较高的低收入群体将由于实际购买力的双重受损而遭遇福利水平的显著下降。

  就算绝大多数收入中等的储户对活期存款利息的减少并不十分在意,那么如果他们获得了潜在的对价补偿,降低活期存款利率将不失公允。但现在的情况则不然,在利率降低的同时,活期储户并没有得到业务咨询、支付便利等各方面的银行服务提升,这显然对整体福利而言是种损失。

  在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内房市、债市、汇市、股市波动较为频繁,前景扑朔迷离的背景下,个体储户缺乏有效的替代性投资机会。此时银行降低活期储蓄利率,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对储户利益的强势侵占,因为个体无法和银行站在同等均势进行博弈,选择非常有限的他们缺乏对银行的“可置信威胁”。

  降低活期储蓄利率无助于实现银行的两大目标

  对于商业银行本身而言,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利率无以治本。商业银行降低活期储蓄利率的两大目标,是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和提高银行盈利水平。从当下现实背景来看,两大目标的实现不切实际。影响储蓄倾向的,不仅是利率水平,中国居民储蓄需求大多归结为预防性储蓄,在当下医改、社保现状并不能消除大部分居民未来支出忧虑之时,利率降低并不会产生过多的储蓄抑制性作用,只要贷款有效发放难有起色,银行的存贷差就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在盈利性方面,中资银行现在提高盈利空间的主要渠道,应该是增加创新业务、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而以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谋取利益提升就如饮鸠止渴,只要经营有效的外资银行大量涌入,低利率同盟将在新一轮吸储竞争中瞬间崩塌,因为所有银行在政策法规监督之下,随时都有将活期储蓄利率提高至基准利率水平的自由和权利。

  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将增添金融风险

  对于宏观金融运行而言,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增添了风险。银行降低活期储蓄利率有着不容小视的“蝴蝶效应”。一方面,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很可能激升通胀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非专业市场主体并不能有效区分活期储蓄利率个别变化和基准利率水平变化,很多人会在看到储蓄利率降低的同时产生“降息”的货币幻觉,并由此提高了通胀预期,这在当下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从国际背景看,如今通货膨胀在高油价冲击下全球性蔓延,各国央行纷纷加入了货币紧缩大潮,中国一季度的高增长、前5月的贸易顺差激增都给通胀抬头埋下了现实隐忧,在CPI数据业已上行的背景下,通胀预期的增强会给中国物价稳定形成更加强烈的冲击。更进一步,通胀抬头和市场利率下降又会给人民币带来内在贬值动力,这对于正处于外部不平衡风口浪尖的中国而言,可能引致更大的货币升值压力和更严酷的外部贸易环境。

  另一方面,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很可能带来金融“脱媒效应”。从美国的经验看,大萧条时期诞生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也强调了存款利率下浮制度,但在实行之中却导致了银行储蓄资金向民间吸储机构的大量转移。在中国地下融资大量存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的现下,骤然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可能会放大地下金融带来的风险加成。

  总之,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无可非议,但商业银行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却不合时宜,对此了然于胸才是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审慎选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