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捐了5000多万 为何还有人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6:32 华商网-华商报

  ■羽翔

  李春平是北京市慈善协会副会长,15年来以平均每天上万元的数额,向社会捐赠现金总计达5000多万元人民币。但他的捐款动机及财富来源遭到了不少质疑,“洗黑钱”、“走私文物”的传言一直不断,以至于他需要约见媒体,证明自身清白。

  关于财富来源,李春平的解释是:继承了某好莱坞女影星遗产。显然,李春平期望通过自曝隐私赢得公众对其财富来源和捐助动机的信任。但他最终能否如愿以偿,我不知道,也不乐观。

  信任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际交往关系的,如亲人、朋友之间的信任;另一种则是基于相关制度安排的,这种信任常见于陌生人之间。人们敢于走上绿灯之下的人行道,并非因为我们熟识驾车的司机,而是因为相信交通规则足以保障我们的安全;饭店餐馆允许先吃饭后结账,也并非他们熟识每一个食客,而是因为他们相信法律制度足以防止客人吃白食。惟有先建立起对特定领域中制度安排的信任,才可能产生对陌生交往对象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是制度性信任。

  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拥有巨额财富的慈善家是陌生人。如果公众相信现行的市场制度能够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功效、足以保障“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者脱颖而出,那么对于财富精英们,人们自然予以足够的信任;反之,如果公众无法建立起对市场制度的信任,也就难以相信财富精英们持有财富的正当性。对于财富精英们自己公之于众的发家史,人们多半只会报以怀疑的目光。

  越来越多的财富精英发现,赢得公众信任远比赢得财富困难得多。近年来,不少财富精英开始写自传、出书、频繁接受媒体的访问,他们似乎试图向公众自证清白。然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一方面源于证据本身的虚弱———他们的自述多半疑点重重,紧要处往往语焉不详;另一方面———当人们对市场制度的正向选择功能缺乏信心的时候,那些充满戏剧色彩的“财富神话”非但无法打动人心,反而可能引起公众更大反感。

  自我辩白的结果会是越描越黑,这通常是财富精英们遭遇制度性不信任之后的宿命,李春平多半也无法幸免。中国的财富精英要获得公众的普遍信任,只能冀望于市场制度公信力的重建———一场更为困难的制度变革。(相关报道见A10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