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8:19 贵州日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新万新,关键在于培育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亿万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无疑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城市帮扶的对象、工业反哺的客体。马

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农民为本,真正地依靠亿万农民,希冀于一代又一代新农民的不断涌现。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如果不着力于培育新型农民,不致力于开发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不着眼于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也只能起到暂时的“输血”作用。依靠农民自己的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是由建设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的大事,是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只有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算基本建成。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是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中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然占相当的比重,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从目前还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农村向新农村跨越,任务相当艰巨,不可能靠短期的经济奇迹、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实现,而必须要有千百万新型农民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切切实实地提高农民的素质。

  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是主要内容,可以说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支撑。培育新型农民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要素组织生产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育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经营主体。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仅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提升中华民族整个素质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根据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不仅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且要转变农民传统的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科技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这项伟大事业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

  为此,培育新型农民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必须有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找准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切入点。我国以往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规模小,力度不够。就全国而言,除了简单的一事一训外,农民真正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不足10%。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各级财政对农民培训投入都不足,中央财政用于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也仅为5000万元。三是农民教育的制度安排模式比较单一,政府性供给渠道现仍然占主导地位。四是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不对等性。农民教育“需求有余、供给不足”的局面仍然存在。针对存在的问题,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满足亿万农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知识的渴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7.3年,与城市相差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从现在起,推进城市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流向农村,通过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派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轮教等多种形式,努力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三是推进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多地面向农村的孩子。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孩子一视同仁,城市各类学校减免各种费用招收农村孩子就读,使其共享城市教育资源。

  ———办好农村职业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果说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广大农民群众夯实了建设新农村所必需的知识根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则为农民群众插上腾飞的翅膀。我国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更为薄弱。据统计,在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开展农业职业培训,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按照农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加大绿色证书的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同时,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要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使农民及时获得农村致富信息和市场产品供求信息,以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此,要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培训绩效;创新培训机制、体制、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推出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

  作者:尹秋莲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