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黄永松——一个台湾人的三十六年“文化大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0: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九日电题:一个台湾人的三十六年“文化大梦”

  中新社记者应妮

  “近来是老树发新芽啊”,这是六十三岁的黄永松见到记者之后的第一句话。

  本月被冯骥才基金会授予“中国民间守望者奖”、上月《汉声》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给内行看的最佳出版物”、他的《山西面食》系列丛书在西班牙书展上荣获“中国最佳饮食书设计奖”;在他的呼吁和努力下,山西碛口被纽约WMF组织评为“人类伟大纪念物”,黄也因之获得“碛口荣誉公民”称号。

  从一九七一年在台湾创刊汉声杂志开始,当时是以ECHO之名发行的一本英文杂志,专门为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七年后,中文版汉声创刊,转而致力于为中国民间艺术留下完整纪录。而发行人黄永松也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小子,成了今天头发花白的阿公,唯一不变的是对中华文化的热情。

  保留即将失传的中国民间文化是汉声的使命。每一期汉声就是一个主题,如十八世纪的风筝谱、陕西面食、福建土楼、漂亮的中国结。这些杂志常常就跟书一样厚,里面装满了照片和手绘图。

  在陕西做剪纸采风时,黄碰到一位老大娘。当编辑们请她剪一次做示范,大娘盘腿坐在炕上,红纸、剪刀放在身边,却不急于下手。只见她拿起烟枪深深吸了一口,然后凝神看着吐出的烟圈,突然拿起纸和刀如风卷残云般,三下五除二,几分钟就剪出一个天花板大小的花样来,令所有人顿时喝彩。问她剪这个干什么?“长精神!”这件事给黄永松留下深刻印象,也正是民间文化和艺人的魅力,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不购买当地古董,是黄永松给汉声的工作人员定下的一条规则。“也许你家多了一扇古董雕花木窗,那么老房子上就少了一扇老窗子”,他担忧地说。

  唯一的破戒发生在二00二年十月间,黄永松和编辑们深入贵州探访蜡染工艺。在收集过程中发现始终缺少一种最古老的竹刀枫木蜡染法,直到在瑶家村寨发现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展示自己在九十岁时制作的围裙。因为展览只缺少这种作品,在协商之后黄永松便想采购这件作品。本来已经成交,但当他们要离开时,老太太却追上把围裙抢回;其曾孙从老奶奶手中要回时,老奶奶从边缘剪下一小块布面,才把其余的交给曾孙。老奶奶说:“我剪下一小块留下它的灵魂,其他的身体给你。”

  “民间蜡染作品都是有自己生命关照的”,几年后回忆起这件事,黄永松还是感慨不已。

  制作土布系列“夹缬”专题时,黄永松在浙江一个山村里做完调查之后,染坊主人突然说就要关闭这家染坊了,不再做夹缬。“因为生活状态的改变,夹缬的使用越来越少,染坊已经无法维持下去”,在问明了染坊一年的生产量大概在一千条左右之后,黄永松立即定购了这些。当《夹缬》出版后,他在杂志中呼吁读者和朋友来认购,竟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千条夹缬供不应求,同时世界纺织界的专家学者纷纷来看这种近乎失传的千年工艺。“现在这个染坊已经成了一个旅游点了,夹缬也一直还在生产”,他的笑里满是欣慰。

  黄永松说,每一期杂志的主题,常常得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进行研究,而且都要去找出每个艺术领域硕果仅存的师傅进行采访。“今天的社会可能并不太看重这些东西,但我们这是在为后人建立文化基因库。”

  做民间文化无疑是清苦的,正如《汉声》杂志近年来发行量的不断下滑。在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已经浮躁得没法捧起一本厚重的书来看。因而在问到得奖感言时,黄永松平淡地说:“这种肯定是事后的精神补偿,能号召很多同行共同努力,比较不寂寞吧!”

  “我这‘文化大梦’做了三十六年,还犹梦未醒……”(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