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医院试水“药房托管” 到底割了谁的“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1:21 新华网

  [新闻背景] 前不久,医疗改革中一种新的尝试——“药房托管”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药房托管”真的能一“托”就灵?托管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同意见者各执一辞。在省级贫困县丰县,县人民医院已悄悄试水“药房托管”近半年时间,让我们通过事实来“管窥”其效。

  医院收入:三月“缩水”100万元

  据悉,在江苏徐州的大小医院中,丰县人民医院是第一个吃“药房托管”这只“螃蟹”的。经过招标,今年1月1日起,该院正式将所有药品托管给了上海华源医药营销有限公司。“为了吃这只螃蟹,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院长丁时义说。

  来自丰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的数据表明,该医院实行“药房托管”后的3个多月时间里,经营收入比同期减少了100多万元,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患者比以往少支付了100多万元的医药费。

  药房托管,到底割了谁的肉

  许多住院患者告诉记者,最关键的就是医生为他们开的“大处方”比以前少了。家住丰县孙楼镇的张姓农民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患心脑血管病,经常住院。“以前,他住一天院就要三四百元,而现在用同样品牌、剂量的药,只要花200多块钱。”

  在丰县人民医院入院处,记者看到,一则“严禁医药公司上门推销”的通告赫然张贴在墙上。与之毗邻的橱窗内,医院公布了最新药品降价信息——不同药品的价格少的降十几元,多的达五六十元。

  居高不下的药费为什么会一下子“跳水”了呢?丁时义院长说,按照传统模式,药品从生产企业进入医院,大致经历如下过程:药厂—医药公司—药品推销商—医院,这中间每一级运营商都要保留各自的利润空间,层层加价,再加上药品销售商塞给医务人员的“红包”,医生吃了“回扣”后往往会开“大处方”。这样,患者就要为各中间环节的利润和医生的“红包”、“回扣”买单。实行药房托管后,这些层层加价的环节都没有了,药价就有了下降的空间。

  根治的办法是医药分家

  众所周知,药品收入一般占到医院总收入的60%左右。因此有人认为,药房托管等于割去医院一块大肥肉。对此,丁时义院长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割肉”其实是割去医药经销商和部分医生之间的黑色利益纽带;由于没有了大处方,药费低了,那些过去被药价吓退的患者又回来了,医院赢得的是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丰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科长王玉梅这样描述“托管”后自己的“清净”:以前100多家药品供应商都派出代表来推销,“仅我们药剂科,每天至少要来五六拨人。现在好了,一个代表也没有了,我们也能集中精力工作了。”

  丁时义院长认为,尽管对于“药房托管”这种新模式还有一些深层问题需要探讨,但经过半年的试运行表明,它确实有利于缓解百姓看病贵的状况。同时,丁院长也承认,“药房托管”也只是一种缓兵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必须实行医药分家。“医药分家已被列入国家医改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投入对医院运行成本的补偿只占其所需费用的10%左右。如果补偿机制得以健全,药房从医院‘切’除就会变得现实了。” (新华日报/记者 李先昭 朱新法)

  来源:新华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