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社论:美容化妆品乱局危重 现有监管不得要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1:44 南方报业网

  前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次曝光广州的化妆品生产销售黑幕。由一家广州企业生产的祛斑美容霜,汞含量超标竟达9万倍。使用这种化妆品,除了直接危害皮肤外,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和多处脏器,甚至造成不孕不育。从金丝美容骗局、造假人胎素、奥美定隆胸案,到此次劣质祛斑霜,央视今年以来已经曝光多宗广东美容产业黑幕。算上本报4月底暗访广州兴发市场,挖出化妆品假货偷售再次抬头的“旧闻”,广东美容化妆品行业,已然沦为全国假冒伪劣泛滥的重灾区。

  然而,假冒伪劣之风不自今日始,美容化妆产品之弊尤甚,广东的现状只是恶劣市场的标本之一。去年年底,中消协曾在全国24个省会城市开展美容化妆品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美容化妆品行业的满意度仅为两成左右;近四分之一的消费者有过因使用美容化妆品,导致皮肤受到伤害的经历;受到伤害后,近四成的消费者不能够得到经营者的满意处理。如此乱象环生且历时久远,美容化妆品这个与美丽为伍的行业,在毫无自律的市场逐利与不得要领的市场监管之下,终于异化成为今天的“美丽杀手”。其中,市场监管的屡屡缺位和出手无力,成为反思美容化妆品市场的危局乱象,最应该深入的方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来,美容及化妆品行业在我国迅速崛起,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可达到800亿元左右。如此巨大的财富空间,美容化妆品行业成为资本争夺的最佳去处。然而,未能有效监管的市场,同时成为了民众最惊心动魄的消费历险之地:美容化妆品安全事故频发、产品假冒伪劣严重、虚假宣传泛滥、价格虚高……美丽事业展现出的却是最令人不齿的一面。及至今日,市场监管部门面对美容化妆品市场几近失控的局面,一筹莫展,偶尔为之的市场巡查、抽检、整顿,对于医治近乎积重难返的行业乱局,仅剩一时之效。全面检视监管制度,革新监管方法,成为化妆品市场整饬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我国美容化妆品行业实行的是产品评价制度,尚未实施对相关原料的检测,这就使得化妆品的生产过程成为了监管黑箱。之所以有汞超标9万倍的劣质祛斑霜面市,与这种远离生产过程和原料检测的产品评价制度有很大关系。在世界发达国家,化妆品安全远高于我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化妆品的原料检测制度。通过直接诉诸违禁原料的管制,从而避免了违规产品流入市场。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化妆品行业仍然缺乏系统的毒性、功效、成分检测数据和技术支持,检测标准滞后,也成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而对流通领域的化妆品管理,当前的市场监管亦有重大缺陷。目前我国对化妆品的审批环节实行的是送检制,执法环节则是实行抽检制,这使得一些无良企业在报批过程中,呈送的是合格样品,在上市销售时却是劣质产品。与此同时,在多部门联合执法过程中,商检机关只负责检查商品是否经过检测和贴具标志;质监机关负责抽查严重危害或涉及人体健康及安全的项目,但只对生产企业有约束力;卫生防疫部门则只抽检市场上化妆品的卫生审批手续等。多头管理面对今天混杂不堪的美容化妆品市场,其执法效率大打折扣。

  在广州再次曝出汞超标9万倍的劣质化妆品时,我们也听到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对于消费者的善意提醒,提醒消费者应选择大品牌以规避风险,同时不可盲信商家的夸大宣传,此情此景颇令人感慨。身处当下的市场,消费者尤其不易,伴随着安全领地的渐次失守,消费者仍被不断号召,努力学习各种自保自救的专业技能,以应对混乱市场之下的种种恶行败德。然而,我们也不得不善意提醒,负有市场监管专责的政府相关部门,亦不能以此撇清市场监管失效之过。在如此“险象环生”的市场之中,消费者识假防假能力的每一次提升,总归是无奈的选择,有着噙泪的苦处,而唯有市场监管部门执政能力的不断精进,执法水平的与日俱升,才最终可得市场弊绝风清之效。于此,我们只得再道一声“拜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