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重奖”之下的浮躁政绩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2:00 光明网
叶文东

  6月16日《信息时报》报道,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政府日前出台奖教奖学方案,对在高考、中考及小学毕业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重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横沥中学就读并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将获得50万元重奖。

  从横沥镇政府出台的奖教奖学方案来看,“重奖”过程贯穿小学至高中。如此由政府“埋单”的“一条龙”式奖励,尤其是高达50万元的单项奖金,在全国恐怕并不多见。仔

细反思该方案,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暴露出政府浮躁的教育政绩观。

  首先,在高考政绩“指挥棒”的压力下,当今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国民基础教育的政绩评价册子里,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考上人数,重点本科考上人数,乃至省市县高考“状元”摘得的人次数等,一直“厚重”地占据着较大的“纸页地盘”。透视“重奖”方案,完全可见当今教育政绩观的扭曲程度。

  第二,“激励先进”的背后,我们的教育资源正向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严重倾斜。在这种以牺牲资源公平为代价的现状,本应当成为各级政府致力改变的方向。可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去支付少数“精英”的奖金,有悖政府的“清白”,只能更容易产生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如此人为地制造社会不公,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实在不应当成为政府的惯例。

  第三,政府在发挥引导和监督施奖行为的过程中,应该少施舍,多服务。在市场经济下,如果说高考(中考、小升初)精英是一种优质社会资源,它的直接受益辐射面多是企事业单位,因此,按照“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民间可以重奖、企业可以反哺、个人可以作秀,只有政府财政不该奢侈地为“重奖”埋单。而政府应当摆脱事事包办的“婆婆管理模式”,更多的从宏观教育体制入手,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大众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第四,“重奖”的“土政策”,容易对考生产生“非清华、北大不上”的误导。比如那些只差几分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极有可能宁可复读也要赢50万元奖金。这样一来,必然会滋生一种为了金钱而读书的氛围,进一步强化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唯分数论”意识,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就是因为它拥有高尚的独立自主的教育灵魂,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呼唤另一颗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奖励学生的方法更多的应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在学校和社会树立一面旗帜、一个典型。这样的意义必定比眩目的50万元奖金更重大,也更久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