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体炸弹考场现形记”刺痛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2:16 信息时报

  时报新闻眼

  四六级考试让考生从伤神、伤心到伤身,这个过程就像一部蹩脚的生化恐怖片……“人体炸弹”的炸响,意味着延续已久的对四六级考试的质疑提高了一个音调,奏响了不和谐的最强音。——李斌

  李斌的博客:在左路飞翔http//manflb.tianyablog.com

  伴随着对全民学英语的反思,每一次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会衍生出一些话题,找枪手、假试题、假答案、泄密案……最新近的这次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却是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人体炸弹考场现形记》:“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舞弊严重,作弊工具十余种考试有泄题嫌疑,武汉一考生作弊被藏于腹部的对讲机炸伤”(《新京报》6月19日)。

  “人体炸弹”的炸响,意味着延续已久的对四六级考试的质疑提高了一个音调,奏响了不和谐的最强音。应该说,在这全球化的时代,学好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是有必要的。四六级考试本身不是坏事,问题是:考试考试,到底考的是什么?如果高等教育的培养制度是优胜劣汰的话,作弊的应该不可能毕业;如果社会真的这么需要英语技能,即使四六级作弊通过了,又怎么在社会立足?而事实大家有目共睹,通过作弊拿到学位的和正常通过的没有区别,而没有学位的下场自然惨不忍睹。

  因此,最深层次的弊端在于大家对英语考试的态度,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问题出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包括政策的导向,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就是英语在我们的社会里成了一个资格。”教育主管部门视之为一种可量化的、一刀切的有效管理方式并萌生牟利甚至寻租冲动,很多高校为所谓的政绩计实施四六级证书与学位证、毕业证等挂钩的规定;用人单位将证书作为招揽人才的基本前提。

  考试出现作弊现象很正常,但发展到“井喷”、出现“人体炸弹”的地步,恐怕不能仅归咎于考生不讲诚信,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等等首先应该检讨。而在“第3次就业高峰来临,算上农村我国失业率高达20%”(《中国经济周刊》6月19日)的大趋势下,四六级证书已经被绝大多数学生视为求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敲门砖”,对作弊考生诚信程度和道德指数的责难也是毫无意义的。

  四六级考试让考生从伤神、伤心到伤身,这个过程就像一部蹩脚的生化恐怖片。向我们展示了一项基本的语言知识以及应用能力的考查方式,由于现实利益和应试导向等添加剂的进入,在成为一条年产值数以亿计的产业链的同时,也被异化成为一个良性恶性未明的肿瘤。而在这条产业链上,处于高端的相关部门仍然对考试本身之外的“不和谐音”颇费踌躇甚而沉默,恐怕更暗自期许正在立法调研中、规定“考试作弊行为视为违法”的“《国家教育考试法》,能够解决问题。另一边是忍气吞声的考生们的怒气犹如地火运行。

  如果以前四六级考试还能拿严肃性和公正性遮遮羞,那么在这些都备受质疑的时候,“人体炸弹”还不能促使相关部门进行全面反思,我们只能归因于最核心的“权力加利益”的问题——“英语考试是最赚钱的,从上到下,这样的高利润他们愿意放弃吗?”只是,我分明看到,一个当了“人体炸弹”的考生倒下了,千千万万的考生站了出来,作宣誓状:为了学位,为了证书,为了饭碗——我们要作弊而未来的四六级考试是否会有比“人体炸弹”更大的“烦恼”,我们不得而知。

  官帽批发商的“规矩论”

  自从“中国第一官帽批发商”马德为买官卖官这个红火的行业立下一个高标杆后,同质化的前腐后继者的表演实在让人提不起精神,但“安徽宿州原组织部副部长杨哲信为卖官私刻公章”(《民主与法制时报》6月18日)的新闻却不同,这位贪心部长罪案的“看点”,不仅在于他卖出的官帽多——短短两年时间,经杨哲信手提拔的干部多达69人,这些人几乎都走了向杨哲信花钱买官的路子。而且官居组织部副部长的他竟然还身兼“假证制造商”——从事伪造国家机关印章、公文的低级犯罪,更有他在法庭辩解中发表的那些腐败有理的谬论。

  杨哲信对多次收钱和卖官的事实自有一番见解,他辩解说:“逢年过节,县直各局、各乡镇的一把手到县委领导家看望,这是规矩。”如果在法制运作有序的状态下,这么一套令人咋舌的腐败逻辑只会被人唾弃。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观照被称为“1949年以来中国最大卖官案”的原黑龙江绥化市委书记马德卖官受贿案、湖北襄樊市的“一把手”窝案、尤其是近年来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因卖官受贿等行为被查处的现象,杨哲信的“规矩论”虽然很无耻很令人不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隐然有向显规则转型趋势的官场潜规则,甚至是一种常态。

  有专家指出,这些官帽批发商辖下的绝大多数干部“虽然知道他坏,仍然跟着他走”。正是这种利益交换进而结盟所导致的“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形成了这些贪官们引以为豪的“规矩”。而民间流传的顺口溜:“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既跑又送,提拔重用”。可谓是作为旁观者、局外人对这种官场原生态的无奈体认和生动诠释。然而,如果不能做到让民意在干部选拔中起主导性的作用,在见多了“亡羊不补牢”之后,麻木的公众恐怕只剩下唯一的疑问——这“规矩”不知会不会“一百年不动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