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抚仙湖水下探秘是严肃的科学探索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3:54 新华网 |
新华网昆明6月20日电(记者伍皓周雷李倩)随着抚仙湖水下探秘逐日进展,一些新的水下残迹图像信息被设备传输上岸,探秘的新发现在激发公众想像力的同时,考古专家也提出要冷静的建议。 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均为北京和云南省的资深考古学家,并参加过2001年抚仙湖第一次水下考古活动。 一位在云南从事多年考古的专家认为,考古事业不仅是考古学家的事情,民间和政府对考古事业的关注十分重要,在他们的探险和探秘活动中,同样可能会找到令专业考古人员惊喜的新发现。 第二次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自16日进行到现在,记者陆续在抚仙湖湖面工作平台的电视屏幕上收看到多组由抚仙湖水下古迹研究会潜水队员上传的图像,目睹了诸多关于水下残迹的新发现。 专家认为,就现场发现的形制类似“0”“1”“Y”“环行圆孔”“人脸”等符号和图案来看,现场工作人员已经有了一些第一次水下考古没有观察到的新发现。 “关键是要断代,这些‘符号’究竟是否人工,究竟属于哪个年代。抚仙湖水下考古实际上不仅需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地质学家的介入十分必要。我们考古人员需要地质专家提供抚仙湖的地质变动历史、地层信息、水质信息、水下石块自然生成等信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介绍说。 “抚仙湖第一次水下考古时,我们在现场获得了一块石板,上面也有痕迹,但是最终认定只是钙沉淀,而非人工雕琢痕迹。抚仙湖水下环境复杂,我们只有通过就近辨认、清晰照片、后期科学鉴定才能真正确定一个‘痕迹’的意义,”这位专家说。 多数考古专家向记者透露,在考古学中,一切是要靠证据说话,只有证据积累到一定的量,且在量上集中说明某种问题,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现。 专家们同时也表示,如果抚仙湖水下的石块遗迹能够被确定是人工建筑,且具有久远的年代,那么它在考古学上的意义将十分重大,因为在中国考古历史上,大规模的石构建筑遗存十分罕见。 据介绍,发现水下石块残迹的水域抚仙湖的湖面面积为216.6平方公里,最深处158.9米,平均深度为95.2米,水质为可以直接饮用的I类水;水下遗迹经现场工作人员初步测定,面积为2.4平方公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