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走访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5:10 新华网 |
新华网新加坡6月20日电 通讯:椰风蕉雨中怀念孙中山先生——走访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张永兴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坐落在新加坡大人路12号。这里既是新加坡的文史中心、文化及 国民教育基地,也是旅游胜地。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已成为一种信念、一种象征,而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也已成为人们心中璀璨夺目的文化圣地与历史殿堂,成为华人世界珍贵的精神遗产。 在大人路12号铁门旁的矮墙上,由新加坡著名艺术大师陈瑞献题词的“晚晴园”三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推开铁门,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草坪旁矗立着的一个高约3.5米、重达16吨的赤褐色巨石,正面分别用中英文刻着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题词:“孙中山,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背面是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环绕巨石的是一段白色的U字型长城微缩景观,左右两边的小钢板上分别写着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名言。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是一座巴拉甸式两层独立洋房。该建筑始建于19世纪末,最初名为“明珍庐”,后被当时的橡胶业巨头张永福买下,供其母亲陈宝娘安享晚年。他并将“明珍庐”更名为“晚晴园”。1906年2月,张永福将这幢独立洋房送给了孙中山,以方便他进行革命活动。同年,孙中山正式在新加坡组织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设址于“晚晴园”。此后,孙中山还在晚晴园策划了几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及反清革命活动。 1964年12月,为了纪念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活动,中华总商会对“晚晴园”进行了翻新。在1996年将晚晴园改名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除了整修扩建一新的主楼外,整个庭院里则以椰子树、橡胶树、凤梨树以及其他热带植物装点,让有限的空间尽显南洋风光。 二层小洋楼前的草坪正中央,穿着中式对襟服装的孙中山铜像安坐在一米多高的方形石基上,俯瞰着宽阔的草坪。孙中山神态沉静、刚毅,似乎正在思索和谋划着国家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花园的正前方左侧是黄花岗72烈士中来自南洋的4位烈士的铜像和高大壮硕的“烈士树”,还有中国海协会已故会长汪道涵为“烈士树”的题词;右侧为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虎门大炮、陈连升将军的战马“节马”铜像,及台湾海基会已故会长辜振甫题词的“仁心果”石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仁心果和“烈士树”。仁心果又名人心果,是孙中山当年在南洋从事革命活动时最爱吃的热带水果之一。经过100多年的风雨洗礼,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作恶多端的日军的扫荡,时称“晚晴园”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室内与周围事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门前这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树相伴。它与这座古老的建筑物一起见证了孙中山当年领导南洋的热血男儿,策划镇南关起义和黄冈起义等反清活动,以及撰写革命宣传刊物和发动筹款等革命活动。 花园的右边是馆方花了3年时间铸造而成的、被称为“共同记忆之墙”的巨型黄铜浮雕。这座58米长、2米高的浮雕刻画了20世纪初的新加坡景象,是孙中山当年所看到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生活景观及椰风蕉雨的南洋风情。 再向里走,就进入到了纪念馆的主要展室。这里共分两层,有5室1厅及2个走廊,即一楼的和平室、奋斗室、集思厅和历史走廊,二楼的新加坡室、南洋室、遗珍室和时代走廊。它们以大量的史料、文物复制品、400多幅历史图片及绘画、雕塑、书法作品和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再现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奋斗历程和来南洋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足迹。 内阁资政李光耀指出,孙中山是20世纪亚洲最伟大的领袖之一,孙中山带动了海外华人,是他激发起海外华人让祖国强盛起来的愿望。 新加坡外长杨荣文曾表示,孙中山倡导的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文化革命,对世界华人的生活和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对新加坡人来说,保护“晚晴园”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任务。作为华人的文化圣地,“晚晴园”丰富了新加坡人的精神生活。今天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已成为各界人士的朝圣地,每月都吸引着一两千人前来参观,其中不乏正在汲取知识的年轻学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