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真情在这里凝聚精神从这里延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02:45 大江网-江西日报

  

真情在这里凝聚精神从这里延续
武警战士在灾区搭建帐篷。

  

真情在这里凝聚精神从这里延续
受到各级政府的关爱和帮助,灾区人民及时住上了保暖帐篷,孩子们快乐地喜迎新春。

  

真情在这里凝聚精神从这里延续

  红红的灯笼迎春节,九江县新合乡址坊村村民在吃年夜饭。本报记者杨继红摄

  编者按:2005年11月26日,历史记住了这个时间,九江地区发生里氏5.7级地震。危急时刻,解放军来了,他们钻进残垣断壁,肩扛手扒,抢救伤者;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的同志来了,他们在第一时间调集救灾物资,报告灾情,争取援助;抗震专家们来了,他们迅速对地震受损房屋与建筑进行应急评估,最大可能减轻震灾造成的灾害。一边是灾情,一边是真情,高孝林搭起了帐篷学校,魏恒山安置了2000多名灾民,全国各地的善款源源不断地汇到九江,总计1.2亿元。还有很多很多……6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九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总结大会,表彰77个先进集体、141个先进个人,这些让我们感动的身影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奋战在抗震最前线

  ——记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

  本报记者李晚成

  九江地震发生后,无论是震情监测、灾情评估,还是科学考察、房屋安全鉴定,他们总是冲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他们身着印有“EMCSB”字样的红马甲,活跃在灾区的各个角落,成为灾区的一道靓丽风景。他们,就是来自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的128名队员。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钟,九江地震发生。9时15分,省地震局派出的第一批由8位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携带一台流动仪赶赴地震现场。随后,一支由省地震局副局长张福平为队长、包括全国各地120余名地震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现场工作队成立,现场工作队分成科学考察组、灾情评估组、震情分析组、震情监测组、房屋安全鉴定等小组,活跃在抗震救灾最前线。

  据第一批赶赴灾区的现场工作队队员危小荣、李传江回忆,当时接到命令后,他们除了带仪器外,来不及带任何个人必需品。当时他们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以最快速度赶到灾区现场。11时30分,他们到达九江狮子镇狮子洞。当时,狮子洞位于偏僻山顶、人烟稀少,各方面的条件极差。他们每天要24小时监测,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随时上报,两人一天也只能在露天小帐篷里休息三四个小时。山上晚上气温低,他们常常跑步取暖。然而,艰辛、超强度的工作,并没有难倒现场工作队队员,震情监测组设立的11个流动地震台,监测余震上千次。

  房屋安全鉴定组负责对瑞昌市、九江县的141所学校、37所医院、28个生命线工程建筑物的鉴定排查。为尽快完成排查,现场工作队努力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作战,他们忘我工作的精神,让每一名群众为之动容。中国工程力学研究所年逾60岁的丁世文教授检测桥梁时,不慎落入深水中,被大家救上岸后,不顾浑身湿透,又重新投入工作;中国地震局的田学民教授鉴定排查时,不慎被狗咬伤,仍坚持工作。

  为调查科学、准确的数据,科学调查组白天往野外跑,晚上回来还要处理数据。他们沿着地震发生的脉络,奔走在山间田野、危险地段,行程2万多公里,许多人脚磨破皮,但没有一人因轻伤而下火线。

  现场工作队正是凭着这种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现场工作的各项任务,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建议。

  不放过每一栋危房

  ——记省建设厅专家工作组

  本报记者李晚成

  面对突如其来的“11.26”地震,省建设厅立即启动《江西省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Ⅱ级响应,两天内紧急从全省各地先后调动了409名建筑结构工程专家组成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应急评估,及时有效地帮助灾民排忧解难。

  地震发生后,灾区有11万多户受损房屋需要专家应急排查、评估。省建设厅抗震办作为《江西省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启动后的一线“战时”办公室,肩负着组织协调、及时汇报、上下沟通、汇总情况的重任。抗震办同志在灾区一线不顾余震不断的危险,密切联系抗震救灾专家队伍,引导他们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那段时间,他们通宵达旦守在电话机旁,及时准确地掌握各路专家队伍的行进情况,确保了所有专家顺利按时到达指定地点。

  409名专家到达灾区经过一个小时的应急培训,立即分成43个组,分赴瑞昌市、九江县对地震受损房屋进行全面排查与应急评估。“那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役。”专家组成员、南昌市房管局副局长刘凤林感慨。当时,刘凤林率领的专家组负责对办公大楼、民用住房进行安全评估。专家冒着生命危险对余震不断、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进行排查。每名专家每天要完成100余幢房屋的评估。为了赶进度,他们常常天没亮就起床,晚上,打着手电筒工作至深夜。那时,他们平均每天要爬640层楼梯,常常累得腰酸背疼。然而,无论是女同志,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经过7天超强度工作,409名专家结束了对震区11.6万多户房屋的应急排查评估工作;紧接着,省建设厅又派出68名专家对应急评估划为要拆除的33481户房屋进行复核,有效地减少了经济损失。

  为帮助灾民维修加固房屋,省建设厅建筑业管理处、抗震办又迅速组织专家,编制完成了《九江震区受损房屋分类及修复加固方法指导手册》,省建设厅勘察设计处、抗震办及时组织专家编制完成了《九江震区农房抗震构造详图》分别印制数千份送往灾区。同时,省建设厅抗震办多次组织专家,到灾区对农村建筑工匠进行建筑抗震知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为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提供服务。

  帐篷学校的当家人

  ——记九江县永安乡官湖小学校长高孝林

  本报记者刘勇

  6月20日,开完表彰会的高孝林中饭也没吃,便急匆匆地赶往南昌县看望父母。忙于灾后重建工作,他已几个月没见着二老了。他说,下午得赶回去,他惦记着新教学楼的建设。

  高孝林是九江县永安乡官湖小学校长。那天,一阵地动山摇之后,回过神来的老百姓纷纷往空旷地方跑,因为谁也不知道后面是否会有余震发生,呆在房间里多一秒钟便多一分危险。而高孝林却反方向而行,他第一时间跑到学校查看,看看是否有孩子在学校玩耍;看看是否有老师在办公室加班;看看学校破损成什么样子,是否还能开课。当晚,为了保护学校的财产安全,高孝林用塑料布在操场搭了个简易帐篷,冒着严寒守了一夜。

  由于官湖小学地势低洼,地基不甚牢固,经过主震及多次余震的冲击,教学楼遭受到毁灭性破坏。第二天,高孝林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全村各村小组,告诉家长、学生,学校暂不能开课了,让他们等候通知。

  为了让学生们早日重返校园,高孝林每天蹲守在发放救灾物品的现场。11月29日,第一批救灾大帐篷运抵永安。高孝林立即带领全校教师,在自发赶来的学生家长的帮助下,搭建起了7个36平方米的帐篷教室。主震后三天,官湖小学复学了,成为灾区第一批复学学校之一。

  为了让孩子们在帐篷小学有良好的读书环境,高孝林想尽了一切办法。没有黑板,他买来胶板,刷上油漆,用铁丝悬于帐篷门前,制成了一块块简易黑板;帐篷里光线差,他利用早晚和午休时间,在帐篷里接电线,装电灯;下雨天篷内阴湿,他又带领全校教师在帐篷门口挖排水沟,在帐篷内垫一层油毛毡。在高孝林及全体教师的努力下,震后全校320名学生没有一个掉队,全都坚持在帐篷教室里上学。

  令高孝林兴奋的是新教学楼已建起了一层,“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孩子们将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了!”

  慈善之光普照震区

  ——记省慈善总会

  本报见习记者杨碧玉

  灾情就是命令!得知九江地区发生地震后,省慈善总会当天下午就派出工作组,冒着余震的危险奔赴灾区了解灾情。只有7名工作人员的省慈善总会迅速兵分两路,4人留守灾区,3人在办公室24小时昼夜值班,方便群众捐助。

  很快,省慈善总会就与世界宣明会等境内外慈善组织取得了联系,请求支援,并在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及时发布募捐公告。

  世界宣明会震后第3天就送来300多个生活用品包,并决定捐赠26.4万元用于购置3105床棉被,捐赠灾民新村建设资金63万元,修缮改建学校危房资金19万元;12月2日,中华慈善总会带着价值50万元的生活日用品和保健食品慰问灾区群众;香港王氏国际建港集团募捐10万元物资;浙江省慈善总会捐赠10万元……

  社会各界的浓浓爱心像雪片般撒向灾区。11月30日,省慈善总会组织了一支以南昌市阳光乳业为主的爱心车队,带着食品、药品、取暖器等物资奔赴九江县永安乡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省慈善总会还联合捐赠企业开展“慈善之友”志愿活动,组织了近40名慈善义工对灾区困难家庭、孤寡老人进行慈善救助。

  为做好100多家省直单位的善款募集工作,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连续几晚加班加点,分发募集函、传递灾情照片到各单位、制作募捐简报、清点募捐款等。短短几天内省慈善总会发出募捐函3000多份,分片对省属各大中型企业及民营企业开展劝募工作。

  省慈善总会还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募捐活动,不仅与省电信公司联合开通了向九江地震灾区捐赠声讯热线和小灵通短信,而且与深圳腾讯公司合作,利用腾讯“QQ”在互联网的强大号召力,发动其用户为灾区重建捐款。截至2005年12月26日,省慈善总会接到全国各地网民的捐助2.6万元。

  20多天的时间,省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平均每个人去过灾区6次,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他们不分昼夜地忙碌,就是为了确保任何一个捐助电话都有人接听,确保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没有人请假,没有人缺席,没有人抱怨。这个只有7人的民间慈善团体,靠着7颗真挚的心,募集到救灾款物1265.5万元!

  “部队来了,我们有救了!”

  ——记武警江西总队九江市支队

  何元本报记者刘勇

  在那段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橄榄绿;哪里最苦最累,哪里就有子弟兵。“部队来了,我们有救了!”灾区百姓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部队的信任与感谢。

  地震发生后,武警江西总队九江市支队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成立了以干部党员为骨干的抢险救援队、医疗队和机动队,火速赶往灾区。面对着震后的残垣断壁,面对着无助的灾区百姓,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这支具有伟大抗洪精神的部队发出了“抗震救灾当先锋,为民解难显身手”的誓言。

  支队长陈鹏程、政委刘金梅身先士卒,始终奋战在救灾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五中队排长姜振在地震这天,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虽然支队领导特批7天假,但他依然留下来,他说:“军民鱼水情深,九江人民现在有困难了,我不能离开。”车队驾驶员雷存喜是九江县永安乡人,家中房子受震成了危房,患心脏病的母亲和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等着他去照顾,但他舍小家为大家,十余次过家门而不入,奔波在救灾一线。五中队的退伍战士黄金文地震前一天脱下军装回到家乡余干,听到地震消息后,他放下饭碗搭上去九江的客车。赶到部队后,黄金文发现战友们已开赴瑞昌,他又马不停蹄地追了过去。一下车黄金文就投入到排险中去,在瑞昌湓城街道一居民楼里,他冒着危险刚将80多岁的胡老伯背出,后面就传来房子倒塌的声音。老人满含热泪地拉着他的手说,要不是你,我这把老骨头就没了。

  据统计,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武警九江支队先后出动官兵3000多人次,车辆350台次,帮助灾民搭建救灾帐篷1000多顶,清理倒塌废墟200余栋,营救、转移灾民5000多人。官兵们以实际行动,又一次诠释了军民鱼水情的内涵。

  第一时间到现场

  ——记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

  本报记者张雪

  第一时间到达灾区一线,核查灾情;第一时间调集救灾物资,运抵灾区;第一时间报告灾情,争取援助;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救灾捐赠公告,组织、协调救灾捐赠。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在九江地震发生后,为灾民们争取了宝贵的第一时间。

  正在外地出差的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处长卢坤生得知九江发生地震,他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赶往南昌,路上,他拨通副处长邓丰昌的电话:“九江地震了,你带着处里的同志立刻赶到九江,启动紧急救灾应急预案。”

  12时50分,邓丰昌赶到瑞昌,随即投入紧张的救灾工作中。灾情严重,必须马上从厅里调运救灾物资,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厅领导联系不上,邓丰昌果断决定,通知储备库装运救灾帐篷和棉被,先调运再汇报,灾区的第一批救灾物资,200顶帐篷和500床棉被于当晚9点运到瑞昌。

  这些物资远远不能满足灾区人民的应急需要。刚回到南昌的卢坤生,立即向民政部汇报了灾情,并向北京、上海等省、市民政部门通报灾情,争取援助,当天下午会同省财政厅向民政部、财政部报送了申请应急资金的请示。当晚,从灾区赶回的工作同志带回了第一手的图像资料,大家火速制作上报给民政部的灾情专题片,一直工作到深夜。

  在灾区和在南昌的同志相互配合。在瑞昌的同志参与督促检查灾民的生活安置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起草受灾调查报告,他们在灾区打地铺,是最早达到灾区,也是最晚离开的人。在南昌的同志,24小时值班,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他们很快会同省慈善总会联合发出募捐公告并公布捐赠热线及账号,发动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并且带头捐款。

  很快,救灾物资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过来,截至2005年11月30日,九江共收到救灾帐篷两万顶;很快,省财政厅下拨了500万元省级救灾应急资金,民政部、财政部下拨1000万元应急资金,截至2005年年底,民政部、财政部共下拨救灾资金1.92亿元,争取到北京市捐款210万元。

  心系学校心系灾民

  ——记瑞昌市实验小学校长魏恒山

  本报见习记者杨碧玉

  那天星期六,瑞昌市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魏恒山准备同家人度一个愉快的周末。他的车子突然连续几次强烈晃动,他意识到发生了地震!魏恒山顾不上家,迅速驾车往23公里外的学校驶去。

  10年前,魏恒山刚上任实验小学校长时,教学楼破旧狭窄,操场尘土飞扬,沟里污水横流……是他,带领着一班人多方求助,修建了风雨操场、花坛等,给30多间教室铺上水磨石地面,装上了电风扇……突如其来的地震会不会影响到苦心经营的“家”?这是他最担忧的。

  冲进校园,综合楼墙面上大面积的裂缝和50间教室不同程度地受损让魏恒山心疼不已。小学所在武庙下社区人口密集,高楼、平房鳞次栉比,许多灾民都来开阔的学校操场找落脚地。要不要让他们进来?几个校领导因担心学校被破坏犹豫再三,魏恒山果断决定舍小家顾大家,成立“地震灾民临时安置点”,为政府分忧。他动员家在附近的12名党员老师,帮助灾民搭简易帐篷、给每个帐篷配备垃圾桶、搬出学校备用的桶装水、在公共厕所临时安装电灯、搬出彩电及时传达政府信息,尽力完善灾民生活的设施。由于魏恒山主动为灾民提供服务,仅瑞昌实验小学就安置了灾民2000多人。

  地震过后,专家鉴定学校的50间教室仅10间安全。学生们怎么上课?学校工作如何开展?严峻的现实摆在魏恒山面前。他一边组织教师制定《瑞昌市实验小学震后安全防范措施》,一边组织3238名师生在帐篷、安全教室和其他学校内复课。那段日子,魏恒山肩上有副沉重的担子:既要忙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又要多方联系,争取资金,加快学校重建的步伐。

  魏恒山想让学生们早点回教室,始终坚持“先修教室,再修教师办公室,最后修行政楼”。他为灾后重建付出了大部分精力,公开招标,洽谈价格,挑选材料,监督施工,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春节休息三天后,他又返回学校,和建筑工人一道维修校舍。2006年3月1日,学生们终于全部搬回到原教室上课,他开心地笑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