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又一座人才基地崛起巴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05:4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从达县师专到四川文理学院30年发展之路

  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撤销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制,建立四川文理学院,1430万老区人民盼望已久的本科学院终于变成了现实。消息传出,全校师生欢欣鼓舞。人们没有想到,一个位于大巴山南麓、远离中心城市、当年仅有70多亩土地面积的袖珍高校,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独立升本获得成功。欢欣之余,人们也在思考成功的原因:为

了老区这片热土,学院苦干谋出路、合力促跨越,以不懈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谱写出一曲感人肺腑的艰苦创业之歌。

  回首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

  四川东部的巴渠大地,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大山,有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这就是巴山渠水。它毗邻陕西、湖北、重庆,包括达州、巴中、广安三个地级市,幅员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1430多万,占四川省的六分之一。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两大全国重点文物区:可与古蜀国三星堆媲美的宣汉县古巴国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渠县汉阙建筑群落。这里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当年8万多巴渠儿女

  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6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片英才辈出的红色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发展步伐依然缓慢,至今这里仍然是全国有名的“老、边、穷”地区。无数次经历和教训告诉人们,发展生产力,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一句话,经济要振兴,社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那么人才从何而来呢?教育,当然是教育。肩负着为广袤的巴渠大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四川文理学院,就坐落在四川省东部重镇达州市。她背靠巍巍凤凰山,面临汤汤州河水。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她的成长,这里的父老乡亲期盼着她的壮大。作为川东地区唯一的省属高校应该怎样来回答巴渠人民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呢?

  1976年秋天,一所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运而生,时名为达县师范学院,是当时四川省较早的几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纳入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序列,定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之初,和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挤在一块狭小的60亩土地上,学校使用的是部队医院移交下来的30多间破旧的宿舍和一栋年久失修的木板楼房教室,只有五个单一的师范类系科、几百名学生;到上个世纪末,学校发展至8个系科,在校学生达到1800多人。学校初具规模,占地面积70多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典雅,教学设施基本配套,是川东地区档次高、系科全、质量高的省属高校。

  当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了!四川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步伐迟缓的川东地区要尽快驶入经济文化建设的快车道,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等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把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由单一的师范类专科学校变成多科型的本科学院,不仅是全校师生的迫切愿望,也是巴山渠水的热切呼唤!据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川东三市每年有近万名高中毕业生考入本科院校,但是学成归乡者,平均每年只有几百人。按照川东三市的规划,未来五年需要新增本科以上学历人才8万多,这些人才从何而来呢?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大发展,再加上川东三个地区撤地建市,都为达县师专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然而,要发展谈何容易!川东地区本身就是有名的贫困落后地区,学校所在地的达州市一不沿边、二不靠海、三不临近中心城市;和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达县师专既没有名牌效应,也没有区位优势,加上历史形成的原因,校园狭小、设施陈旧,又遇上人才流动的大趋势,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老师也远走高飞。到本世纪初,当很多师范专科学校纷纷升格为本科学院的时候,达县师专却仍是全国有名的袖珍高校。

  面对机遇和挑战,学校何去何从?1999年,孟兆怀同志担任校长,特别是2002年担任书记、校长以来,他带领学校党委、行政一班人认真分析了川东地区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必要性、高等教育仍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学校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后,提出“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年至2001年,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办学潜力,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和系科设置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招生数量,提高办学质量,以适应扩招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并积极与西华师范大学合作,在学校师资、设备和教学质量好的系试办三到五个本科专业,以积累本科办学经验,为学校“升本”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使在校学生达到4500-5000人左右。

  第二步,2001年至2005年,在实施第一步发展目标的同时,紧紧抓住达州撤地建市的机遇,在达州西外开发区一次性规划用地1200亩,首期征地700亩建设新校区,通过银行贷款、吸纳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与此同时,加强老专业改造和新专业建设,增设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培养师资队伍,添置教学设施,把学校升格为多科型本科院校,使在校学生达到7000-8000人。并明确了学校近期的三大任务:全面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全面搞好专升本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步,2006年至2010年,学校再新征土地300亩左右,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壮大办学实力,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把学校办成一所全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合格本科院校,使在校学生达到10000-12000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四川文理学院的师生用赤诚和汗水、用青春和热血向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和巴山渠水的父老乡亲,交上了自己的答卷。从1976年到1999年,在这片狭小的校园里,一批又一批的教职员工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呕心沥血,为四川等地的基础教育培养了万余名合格师资,以及一大批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意气风发的中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舞台上,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回报社会,他们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范藻徐晓宗

  回应篇:

  风卷红旗过大关

  回应之一:

  以扩校升本为动力

  面对现实,专科的办学层次已明显制约着档次的提升,校园的狭小地盘已严重束缚了前进的步伐。他们深深地懂得:教育要升格必须开办本科层次学历,学校要发展必须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升本”就得“扩校”,“扩校”是为了“升本”。于是,征地扩校便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资金短缺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学校领导多次跑北京、成都,争取国家和省里对偏远高校的财政支持,与银行多次协商贷款、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引进社会资金,筹资之艰难可想而知。在新区建设中,因资金不到位,工程曾两次停工,学校教职工纷纷筹资解燃眉之急;新区绿化缺乏资金,全校师生和校友硬是在短短的二十多天捐资二十多万元。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各级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悉心指导。学校把领导的关怀化为巨大的力量、坚定的信心和拼搏的行动,高质量管理,高标准施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校园总体规划和征

  地、拆迁、筹资等一系列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从2002年4月新校区开工奠基到2004年9月启动使用,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校园规划到五通一平、主体建筑施工竣工,再到绿化美化,最后安装教学设施的全套工作,为学校升本创造了良好条件。

  回应之二:

  以教学科研为关键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展,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教学工作会议,间年召开一次教育实习实践基地负责人座谈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学校教学工作做到“五个优先”,即经费安排和使用上教学优先,设备配置上教学优先,人员引进和培养、职称评定上教师优先,科研项目确定上教改项目优先,劳务酬金分配上教学第一线优先。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抓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切入点,实施校级选修课制度,经常开展校级学术报告活动,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了确保扩招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强化教学监控,定期教学检查,严格考试制度,坚持教学督导制,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断完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和科研既是高等学校的两大任务,也是高校教师的两项职责。为此,学校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巴渠文化研究所、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等10个研究机构,注重研究对象的地方性、研究内容的有效性,密切结合川东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规划、有课题、有内容地开展研究工作。学院还始终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1999年以来,教师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出版各类著作134部,公开发表论文141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715篇、港台及国际学术刊物52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省政府教学成果奖5项、市级科研成果奖92项,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收录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达44篇。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具有良好的信誉,被评为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曾获得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的称号。仅2005年《人大复印资料》就全文转载了两篇文章,还有112篇文章被收录。

  回应之三:

  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人才的奋斗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教书育人的主旋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是师生成长的指南针。学院组织了党员师生“三个代表”宣讲团和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当年红军洒下热

  血的土地上留下了足迹,他们在广安市邓小平家乡开展“送科技、送教育、送文化”活动,在巴中市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在万源市凭吊万源保卫战的战场遗址,从而使他们懂

  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牢记历

  史才能开辟未来。学校围绕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连续六年的“成才与报国”演讲比赛,更好地激励了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渴望。同学们还经常到贫困山区、希望小学和孤儿院、社会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献赤诚爱心,尽绵薄之力;学生们多次走上街

  头宣传环境保护,提倡做文明市民,开展法律咨询,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回报社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的办学思路。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技能的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为此,开展了系列化和制度化的学术讲座、知识竞赛、体育比赛和音乐会、美术展、读书会、诗朗诵、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还开设了包括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现代教育和实用技术等门类的选修课30多门。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素质培养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先后有9个队27人次获国家级奖励,20个队60人次获省级奖励,在四川省参赛的同类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学校的“巴蜀风文学社”共在省市报刊发表作品百多篇,中文系成了四川省作家协会“巴金文学院”文学新苗培养基地。学校还在历次大学生艺术节、文艺汇演、书法美术作品比赛中获得六十多项大奖,其中2005年在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校获得八个一等奖;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校获得两个全国一等奖,一个三等奖,其中舞蹈《大巴山抬工汉》在全国37个获得一等奖的节目中排列第五,是全国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专科学校,学校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组织奖。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正在开通。美丽富饶的巴山渠水养育了四川文理学院,与时俱进的四川文理学院,正以坚定而沉实的足音回应着这片热土的深情呼唤。

  回报篇:

  而今迈步从头越

  沐浴着新世纪阳光的巴渠大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尤其是学校所在地的达州市以其川、陕、鄂、渝四省市结合部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正逐渐成为四川东部的经济文化中心。2004年GDP总量在全省排列第5位,这标志着达州市的经济已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达成、达万铁路和达渝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扩建后重新通航的达州机场,加上南北走向的襄渝铁路,使达州成为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达州还有天然气储量位居全国第一的气田,尤其是战胜2004年“九·三”和2005年“七·八”特大洪灾,充分显示了达州市人民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

  决心和力量。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达州市跨

  越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把达州建设成为中

  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陕结合

  部大城市、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

  富饶美丽、辽阔起伏的巴渠大地应该有一所本科院校,勤劳勇敢、朴实坚韧的川东人民期盼着四川文理学院的发展;而四川文理学院正以自己顽强的拼搏、不懈的努力和丰硕的成果,告慰洒满红军鲜血土地的英灵,回报生息在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

  在硬件方面,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短短几年学校旧貌换新颜,南坝校区玲珑雅致,花木簇拥,颇有古典魅力;莲湖校区气派大方,方兴未艾,充满现代活力。学校现占地763.5亩,规划用地500亩,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0万余平方米。建有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心理学、艺术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语音、录音棚和音乐制作室等实验室,拥有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数码雕刻机、写真喷绘机、磁盘阵列柜等大型设备。拥有微格教室、非线性编辑系统、网络中心、英语调频台、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00多万元,教学用微机1750台,语音室座位数509座,多媒体教室62个。有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和两个室内运动场。现有图书资料60.1万册,中外文期刊1460多种,电子文献10006件,电子阅览室266座。

  在软件方面,系科齐全,师资雄厚。现设有中文、外语、社会科学、管理学、数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化学、音乐、美术、计算机科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初等教育、体育等13个系,举办有6个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5个,非师范专业26个),33个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从2001年开始与西华师范大学先后联办了9个师范

  本科教育专业。目前学校形成了以文学、理学类学科为主,文、理、工、管、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学院现有教职工533人,其中专任教师346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副高职称138人,在读和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11人。另有外籍教师3人,外聘教师45人。尤其是1999年学校实施“教授培养工程”以来,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他们分别在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美学、民间文学、语言学、交换代数、凸函数、材料力学、计算力学、糖化学等学科领域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质量方面,英才辈出,桃李芬芳。爱岗敬业的教职员工是青年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与时俱进的四川文理学院是无数学子实现理想的驿站。学校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技能”的合格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0%以上。社会各界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反映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后劲足”,一大批学生扎根基层,献身教育,服务社会。如国家级示范高中邻水县中学、宣汉县中学,骨干教师队伍中该校毕业生分别占了34.2%和48.5%;省级示范高中平昌县中学,骨干教师队伍中该校毕业生占了34.7%。毕业生中有的成了全国人大代表,有的成了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的成了中小学校长,有的成了企业家,还有不少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从这里还涌现出一批名望较高的专家学者、作家诗人,一些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任教,在各自的教学和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良好的教学环境、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齐全的教学设备,吸引着全国各地考生的目光。目前学校生源覆盖四川、重庆、江西、陕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等11个省市。

  星移斗转,春华秋实。学校在培养人才,回报社会的同时,也赢得了广泛而良好的信誉。学校多次受到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先后被评为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高校文明校园;2003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的光荣称号,还被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评为“四川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集体”;2004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2006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十五’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

  建校三十年的发展证明,四川文理学院有实力跻身本科院校的行列。几代学人的拼搏奉献,万千学子的建功立业,再一次证明一个真理的颠扑不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今后,四川文理学院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学科建设去统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仪器设备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学院将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拓展学科门类,形成以文理为主,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川东地区乃至四川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之一。

  既然历史将四川文理学院放在了饱经沧桑而又充满希望的巴山渠水,那么,与时俱进而又迎难而上的四川文理学院,必将给这方热土的父老乡亲交上满意的答卷!

  我们信心百倍地期待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