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批淹水片区告别“行路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07:01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今年汛期南京降水“正常偏多”,部分地区可能发生雨涝——这是市气象台日前发出的预警。记者昨天从市建委了解到,去冬今春开展的58项防汛排涝项目,除华飞泵站改造项目暂缓实施外,其他57项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这些重点防汛工程于今年汛期全部投入使用,同时,一批淹水片区也将告别“行路难”。

  各区县积极备战迎汛期

  从去年冬天起,各区县利用枯水季节对防汛设施开展了全面检查。栖霞区建设局作为城市防汛的责任单位,全力做好城市防汛备战准备,在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方面,今年完成了北十里长沟西支河道清淤工程、北十里长沟东支一期整治工程、百水河一期整治工程和百水河石坝泵站改扩建工程等四项涉水工程,这批排水工程大大地提高了该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同时,他们还对燕子矶联合泵站、小清河泵站以及龙潭河北泵站共7台防汛排涝机泵进行汛前检修,对道路、河道、绿化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辖区内117株行道树进行修剪,排除隐患,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工作。在防汛保障措施的准备方面,栖霞区提早启动防汛领导小组,制定了城市防汛预案,组建了60人的防汛抢险突击队,排涝泵站24小时值班,一旦遇暴雨随时开机排涝,对被风刮倒的树木20分钟内及时清除,确保道路畅通。六合、浦口、溧水等区县还对堤防上的违章种植进行铲除。

  一批片区将告别雨季淹水

  紫金山一沟等6条河道整治工程位于玄武区宁栖路花园路的交叉口至龙蟠路桥,工程于4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作为今年度市政汛期排水重点工程,施工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5月27日,工程主体完工,历时仅50天,比原定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半。

  玄武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开工前,项目部就召集全体施工人员参加专题工作会议。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施工人员正做表面覆土工作,而新铺设的管径2米的700多米排水管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下关区大桥南路旁的光厦新村往年也常淹水,而刚刚完工的新民门淹水地区管网改造工程将使这里的居民彻底告别雨天行路难。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说,整个片区西高东低,大桥南路(盐仓桥广场至家乐福超市)为整个片区的最低点,由于对小区附近的花家桥道路进行拓宽,暴雨后原来汇入西北护城河的排水通道便行洪不畅,造成该片区大面积淹水。

  为缓解这一片区的积水压力,下关区对该路段采取了三项防汛举措:清疏该片区老小区的排水箱涵;增设该片区的雨水排放主管道,沿新民门路敷设200多米的排水主管,通往西北护城河,并移交市政管养;该区还结合附近多伦路与大桥南路路面标高,适当提高花家桥(多伦路—大桥南路段)路面,同时在花家桥与大桥南路交叉口处增设雨水收水井,将雨水收集完后分别流入多伦路与大桥南路排放,并同步实施花家桥已建排水管道的清疏,彻底解决了该片区的排水难题。

  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安排防汛排涝项目时,主管部门以解决淹水片区为重点,结合去年雨季全市积淹水情况,通过管网新改建、河道疏通等多种措施,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实现承德路、长白街等25处积淹水或排水管网分区达标。据悉,目前老城区已基本消灭了淹水片区,此轮淹水片区改造将触角延伸到了城郊接合部、规划新区,使更大范围内的建成区告别雨季淹水。

  57项防汛排涝项目今夏投入使用

  自1999年以来,我市总共开展了六轮次的冬春防汛排涝工程建设会战,累计投入9.2亿元,完成项目242个,增加泵站流量每秒13立方米,清淤河道188万方,整治河岸48449米,改造管网43548米,改造束水桥涵18座,基本实现了老城区消灭淹水片区,秦淮河、金川河流域泵站机排能力基本达标,老城区主要河道完成整治的目标。特别是2004—2005年,投入1.6亿元,开展了24项工程建设,完成河道清淤7.3万方、护砌河岸3930米,改造管网5283米,增加泵站流量每秒13立方米,在去年汛期发挥了效益。

  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冬今春,市区两级组织实施了58项防汛排涝项目(包括了部分三年水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其中规划及前期项目2项、河道清淤整治25项,约18.7公里,改造建设排涝泵站6座,改造排水管网25处。通讯员宁建新南京日报记者毛庆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