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这些高考作文 您给多少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12:08 红网-三湘都市报

  

这些高考作文

  作文历来是高考的重头戏 CFP图2006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如下:

  “意气”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1、意志和气概。例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所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以“谈意气”为题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历年高考,作文是考生、家长、老师议论的焦点。6月19日,我省2006年高考作文阅毕,本报第一时间请到几位刚刚阅卷归来的专家、名师,为读者评析5篇墨香犹浓的高考优秀作文,请读者致电0731-4326110,为这5篇作文打分,22日我们将公布这5篇美文的实际分数。同时,我们组织了长郡中学高中部师生同题作文,并从中择优刊登2篇,以飨读者——

  〔1〕谈意气

  仰观迢迢历史长河,生命的突起与泯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是什么,宛如雷电般划出的生命冲撞,在生命的天空挂起一道道彩虹,给后世留下一流的品格,一流的生命注解?

  是那穿越时空,千年永不褪色的意气啊!多少年来,“意气”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人的精神注入活力,给人的生命增加了深度。

  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釜破舟沉,回想起你气吞残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千年之后,乌江依旧荡起汹涌波涛。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啊,你可知:乌江水翻滚着的每一朵浪花,都饱含了人们对你的虔诚和景仰?帝王之椅没有为你留下位置。你却凭力能扛鼎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意志永刻墨青,千秋万世散发着琉璃般的光芒。

  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沉淀上俗世的浮华?戴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让心灵如此熠熠生辉。

  在那令人难堪的年代,你选择的是所谓的闲适。你只是扛着锄头,静静地站在东晋的一角,却足以让所有达官贵人、做作文人黯然失色。你以独特的志趣和性格真正在流星划破天际之时与岁月长河完美对接。

  与这些伟人相比,我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愿意循着伟人的足迹,去继承那份属于中华人的“意气”。

  从三月的樱花到五月的芙蓉,一个个日子在瞬间溜走,心中的梦在笔端滑过。高三的日子,可以选择激荡,可以选择平静。但我们应该选择的,是不屈不挠的奋起!风沙走石来过,我们还要面对前方的丛林。我们意气风发,我们慷慨激昂,我们破釜沉舟,为的只是六月这份破茧成蝶的美丽。

  俯仰古今,我似乎听到有一种声音从时空那头呼啸而来——这是历史对意气的呼唤与渴求。因为:只有这份独属于中华的“意气”,才能承载起这份深情厚重永不褪色的中华历史,才能造就中华人最挺直的脊梁。于是,中华民族最强劲的脉搏,跳动不息。

  □评点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切入,例举“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论证中华民族的“意气”,呼唤“造就中华人最挺直的脊梁”。从民族精神传承的高度阐述意气,立意深远,主旨深刻。同样的事例,作者的视角颇具特色。但若能更加关注当今时代社会中生动鲜活的人物、事件,文章将更有现实意义,论证更有说服力。

  作者使用不少生动贴切的比喻,文采斐然;注意句式的变化,巧妙运用设问和感叹句,激情凝注,青春少年的壮志豪情溢于言表,读后发人深思,启迪心灵。(湖南省地质中学:黄尚喜评点)

  〔2〕谈意气

  一提到“意气”,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主观和偏激产生的情绪,不是个好东西”。仿佛只有除掉了它,人才是真正的人,可是,有谁没有意气用事的时候呢?

  钱钟书先生在《谈偏心》一文中写道:“人的心脏长在左侧,可见人生而左侧”,“歌德的《浮士德》中魔鬼说:‘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专为此辈。”听了这话,我是心悦诚服。人生而左倾,难保没有偏激的时候。意气代表的正是人类真实的一面。如果没有了意气等主观情感,人也就失去了真实,不再是真正的人了。

  正如光和影一样,意气和理智不断抗衡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了主观情感,人便成了无欲无求的神,更确切地说是机器人。这样一个人人如行尸走肉般生活的世界,恐怕没有谁待得下去。当然,没有理智的情感更加可怕。周幽王为博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开启了乱世的序幕;项羽为意气而纵刘邦,最终乌江自刎;吴三桂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来了清朝的八旗军。这些意气小则亡身,大则倾国。而普通人的意气大多是吵嘴斗架、扰乱治安,但血溅五步的也不乏其人。所以,虽然人难免意气,也要尽量克制。

  但现在的问题却是有些人面对罪恶显得出奇的冷静与克制。前段时间闹得满城风雨的“韦黎事件”便是如此。韦黎勇斗歹徒,而公交车上的其他人却连“110”都不打一个,只是静坐示威。虽然不能一篙子打翻一船人,但有些人的确是患了“重度意气缺乏症”。

  当然,“意气”的解释远不止这个。它还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等解释,这两项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也就无需多说了。

  我觉得,“意志和气概”固然是人人追求的品质,“志趣和性格”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我们也不能落下“主观和偏激产生的情绪”。人生而左倾,难免冲动。但只要有足够的理智,不危害社会、损害他人,意气一点也不是坏事。

  □评点

  对于谈意气这一题目,一般学生局限于对“主观和偏激产生的情绪”的否定,或就事论事,或泛泛而谈。本篇文章作者紧扣“意气”,从人们的片面认识切入,接着引钱钟书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基础,提出“意气代表的正是人类真实的一面”的观点,见解新颖。同时,作者不只把目光停留在周幽王、项羽等古人身上,还关注了“普通人以吵嘴斗架、扰乱治安”为意气以及韦黎勇斗歹徒、“重度意气缺乏症”等问题,富有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正反举例,辩证说理,过渡自然,行文流畅,可见作者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但文章个别地方值得商榷,后半部分稍显单薄。(湖南省地质中学:黄尚喜评点)

  〔3〕谈意气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这一段脍炙人口的阐述,应当是古往今来对“意气”二字最精当的诠释了吧。“意”,即心意,指人的志趣;“气”,即气概,指人的性格。知音难求,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公理;寻觅与自己心犀相通的人,为遭遇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而欣喜若狂,这也是人之常情。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求我唯一的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率性天真如徐志摩者,可以在二十世纪初那样一个对婚姻的态度还比较保守的年代,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无数的呵责与诟骂,毅然离婚,寻觅心中真爱,实属难能可贵。而他离婚的理由仅仅是与前妻张幼仪意气不合、志趣不投,这在当时的人们眼中看来,是不可理喻的。然而,真的有那么不可理喻吗?我坚信寻觅与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纯洁最坚定的愿望,是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一千多年的儒学浸染使人们学会了遵礼灭欲,却丧失了正视自己本心的能力。我敬佩徐志摩,因为他尊重自己渴求知己与真爱的愿望,踏上了一条无比艰辛的寻觅之路。对“意气”二字的理解与崇尚,赋予了他勇气和力量。

  我曾写信给好友说:“友情这个东西,是我们目前最渴求的,也是最值得珍视的。”我所说的友情,不是呼朋唤友的一时热闹,也不是随聚随分的短暂相伴,而是伯乐与钟子期那样的心意相通,是伯乐与千里马那样的互相欣赏。“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情,建立在彼此意气相投的基础上。意气相投,才能互相理解,感同身受。这样的友情,虽然恬淡,虽然遥远,却源远流长。

  对意气相投的渴望,对心犀相通的欣喜,在这一点上,友情与爱情是一样的。

  古往今来,觅得知己的人寥若晨星,寻得真爱的人也绝非多数,如此看来,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幸福的。

  尽管如此,我依然建议人们听从内心的渴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寻觅之路。在寻觅中,我们对“意气”的理解会越深刻越宽广,而我们得到的回报也一定丰厚无比。

  □评点

  本文引《兰亭集序》语句开篇,表明了“因遭遇意气相投者而欣喜是人之常情”的观点;继而评述徐志摩言行,观照文化心理,洞察人性需求,回应上文;再联系自身实际,论述了“建立在意气相投基础上”的“友情”的价值;最后以建议人们听从内心渴望寻觅知己结篇,再明观点态度。

  在当今心为物役的物化社会背景中,作者阐明了在人生旅途中,人应遵从内心召唤而寻觅意气相投的知己、心有灵犀的真情,这一观点颇为深刻。作者抒写个人独特的生命体悟,所论切合题意,引用体现学养。全文一气呵成而又自然从容,个别语句尚需推敲。(湖南师大附中:厉行威评点)

  〔4〕谈意气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以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多了身世的无奈,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的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地窥探其中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才能踏入上帝设置的禁区,徜徉于科学无尽美妙的殿堂。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源。

  ……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桨,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评点

  本文开篇立意,而后从三个方面以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结尾作结,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全文“形”“理”“情”“事”有机交融,古今中外遣入笔端,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作者情感贯注于大量整句中,使行文富有气势。(湖南师大附中:厉行威评点)

  〔5〕谈意气

  意气者,诚人之自然属性也!夫人生天地之间,得日月之精,天地之灵,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此便为万物之灵,岂可无意气?意气者,实人之情感也。世间之人,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布衣白身;高明者如圣人大贤,愚鲁者如荒野村夫,谁无意气?盖人生于此世间,何来一帆风顺、万事遂意之佳境,谁无挫折?君不见韩信身负兼济天下之才,扫荡四方之志,亦横遭胯下之辱;齐桓葵丘会盟,笑傲诸侯,亦为曹沫所劫。故人生多波折,难有坦途。然人若遇挫折,或遭横暴,当如何置之?匹夫一怒,或流血五步,或以头跣地,此诚不可取。若昔日韩信不可忍一时之辱,拔剑相向,而致身死,安得日后之功业?天下失一无赖不足惜,因意气而失韩信,则徒令后人叹矣!王侯一怒,流血漂杵,生灵涂炭,此亦不可取也。昔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然其引清兵入关而致杀伐千里,先扬州,后嘉定,尸首相枕,纵平一己之气,然难洗千古骂名!意气用事,虽为人之常情,但实不足取。

  但凡欲成大业者,莫不坚韧隐忍,可忍常人之不能忍,以己之头脑控己之意气。此苏子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慌,无故加之而不怒。”此言轻巧,实难做到,古之英杰亦难免意气用事。昔大汉元勋之张子房,年轻时亦曾凭一时之气而欲刺秦皇,幸免于难而又得黄石公教诲,方得以幡然顿悟,悟己之鲁莽,而知建功立业之道。项羽亦人杰,否则安得南面称孤,令诸侯不敢仰视哉!然项羽不知为君者不当意气用事,当权衡谋划,深思熟虑,而凭匹夫之勇,呈一时之气,而与汉王争夺天下,手下良臣勇将,尽皆离心,待到用人之时,尽意气用事之徒,此诚“物以类聚”耳!反观汉王刘邦,可折节下士,宽以待人,多纳忠言而不意气行事,于是乎群贤毕至,项羽之败,岂可怪也?!项羽凭一人之气,虽也曾连战连胜,所向披靡,然一人之气有限,至于鸿沟,已为“强弩之未其势不能穿鲁缟者”也!项羽坐拥天下而败于汉王,乌江自刎而推称天欲亡我,实不知己败于己之意气用事也!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孙子曰:“愠而乱谋必致败。”此皆至理之言!故有志者当修养己身,以制己之意气,然后方可成功。

  今之世间,亦多意气用事之辈。马加爵因一时之气,竟残杀同窗,而断锦绣前程,实令人可悲可叹!此类人三言两语不合便可刀棒相向,以为此侠士风范,笑煞众人矣!殊不知侠之大者,无平白拔刀、无故出手之人。安可为小气而忘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道为义,断不为己之意气而妄动。此类意气用事而妄称侠义之辈,人当正言以教之。

  由此观之,人生在世,忧患实多,非善谋者无以克之;欲成大业,险阻实多,非有志与智者可以成也!人有意气,实属可贵,我等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有意气亦属正常。然意气还须小心驾驭,倘意气用事,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意气者,当惜之,慎之,善用之。

  □点评

  这是一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古代白话书面语言形式写成的一篇颇为大气的文章。文章开篇连用三问,为文章定势养气。前两问说人必有意气,后一问一转,引到人有挫折,但不可意气用事,例证丰富,说明“意气用事,虽为人之常情,但实不足取”。第二段论证“成大业者,莫不坚韧隐忍,可忍常人之不能忍,以己之头脑控己之意气”,以张良、项羽、刘邦正反对举,引古贤人语录佐证观点,论证充分。然后落笔现实,针对当今,提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道为义,断不为己之意气而妄动”的正告。最后以“由此观之”得出总结,以“意气者,当惜之,慎之,善用之”简练收束全文。文章将“意气”定位为“情绪”一项行文,思路清晰,文气贯通;信手援例,观点鲜明,充分展示了考生的文史学养和认识积累。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写1200多字的“文言”,还能如此妥贴明快,也充分证实了该考生不一般的语言功底。(湖南师大附中:汤正良评点)

  本报记者 王文隆 收集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