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考选文的“资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15:27 新民晚报

  赵志伟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现代文选文用了台湾畅销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结果有学者指其句子拗口,语病多多,文风做作。笔者对林氏散文读得不多,故无从置喙,但就入选的文章看无疑是不够格的,如写夜来香与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就不妥帖。我不知命题者为何要入选此文?也许入选此文是为了贴近现实,迎合学生的胃口?我

总觉得考试与欣赏文学作品功能目的是不同的。读文学作品,“谈到趣味无争辩”,你爱青菜萝卜,我喜豇豆茄子;你推崇李白、白居易,我欣赏李敖、白先勇,大家两不相妨。但高考乃国家“抡材大典”,入选的文章必须力求规范、经典,从语言到形式都要有经典性,当然何为“经典”也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语言必须规范,这是起码的。否则无从评定学生的阅读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考试是个“纲”——纲举目张。英国教育家尼尔说:只要考试存在,它们就是我们的主人。明清科举考八股文,结果是“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举子们都去读八股选本,而不重经史典故。如今重视“雅思”、“托福”,结果是“国人重红毛,洋文教尔曹”,“英语从娃娃抓起”,这种指挥棒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今天入选林清玄,明天必定有无数的考生去读林氏作品,不规范的语言会影响无数人。

  由此我又想到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本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一出题目,学生便一头雾水;本是一篇平平的文章,一入高考试题,便身价百倍,连同作者的文集也畅销起来。这种现象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景观,历年来受质疑不少,但情况似未见好转。不信问问中小学生,他们都会说,现代文阅读是他们最头疼的,看来问题不仅仅是选文。然而,在未能做大的改革之前,提出高考选文要有“资格”大概是不错的,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个“资格”就是尽可能选那些经过时间汰选的名家名作,而这个名家名作不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我就不信以中国之大,文化积淀之厚,找不出比林氏散文更恰当的文章来。否则明天的试卷也许会出现那些红得发紫的小作家的文章,因为受学生欢迎么。那正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教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