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统文化断层了,怎么捧(讨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23:34 环球时报

  6月13日《环球时报》13版《别把传统文化捧得太高》一文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要有功利目的”,要始终坚持“文化为现代化服务,为民族振兴服务”。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意见。

  文化的根本特性之一是其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决定了文化的非功利性——抱着功利目的去对待某种文化,其结果必将使该种文化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亡,因为功利的目

的与宽容的文化经常格格不入。

  大而言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性格。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韩国人的守礼,都是一眼可以看到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试想若没有上述诸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熏陶,哪来什么严谨、浪漫和守礼?小而言之,文化是一个人的精神皈依。假使一个人仅仅具有中国国籍和中国姓名,而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一副欧美做派,那么从文化层面上讲,他就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文化认同才是他精神自我的本来面目。

  文化的珍贵与否,不在于它是新的还是旧的,而在于此种文化是否能够塑造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世界之所以充满趣味,就在于除了人之外,还有草木鸟兽虫鱼来维持物种的多样化。同理,文化的存在和延续也需要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作为前提。独特的文化塑造独特的人格,而各具特征的人格所体现的是多元的生存价值,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开化的社会会加以否认。文化艺术的发展从来都是沿着它自身的轨迹前行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它总是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但文化艺术本身是自在的,并不为服务于某一具体对象而存在。

  迄今为止,还没有报道称哪一位学者发现凡高的《向日葵》表现了这位可爱的画家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然而《向日葵》并未因此而失去价值;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哪一位学者从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著作中找到先生关于历史的诸多精妙论断中有能够促进国家现代化的蛛丝马迹,然而这并不妨碍陈寅恪先生成为当今诸多学者推崇的对象。至于汉赋楚辞,唐诗宋词,诸子百家,民乐书法,更与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八竿子打不着。但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没了这些,我们在文化上将重归于零,即使物质发展的水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我们的生活恐怕也就仅仅剩下这些可怜的有形之物了。

  但是,继承传统文化要不要有功利性,恐怕还不是关键所在。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整整一个世纪里,历经一波又一波的运动,几乎全部消亡,中国人的文化元气也几乎消失殆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早已断层了半个多世纪,我们在文化上没有办法认同,因为我们的文化源头丢失了,我们身为中国人的特征正在逐歩淡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命运多舛。在反思一个偌大的中国何以在西方列强前如此不堪一击时,传统文化被当成替罪羊加以批判,认为正是它的惰性使中国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衰落。在整整一个世纪里,我们没有理清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中的定位,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淡薄。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们对历史反省的加深,我们认识到了“开来”必要“继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稍稍做了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希望把绵延几千年之久的文化重新接下去,所以有人说对中国文化不要提什么复兴不复兴,要多干实事,这的确是老老实实的话。眼下,中国传统文化之存于世者,不过丝丝缕缕、星星点点而已(连自家的端午节都被人家拿去“申遗”了,还有什么话好说!),又怎么去捧呢?捧它的什么呢?我们今天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切切实实地弥合传统文化的断层,而不是担心传统文化被捧得太高。一个国家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自立于全球化大环境之下而不迷失自我。试想,一个没有主心骨的人,如何做到自立自强呢?▲

  (作者是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学者。)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广陵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