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俗艺术缺的仅是一席之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0:09 红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乃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这千古绝唱也唱响了咱们的乌衣巷……”三尺方桌边,站立一老者,双目炯炯有神,一袭长衫,一柄折扇,口操南京白话,抑扬顿挫之间,“啪”一声,折扇顺势打开,在胸前亮相。台上说故事之人正是78岁的孔幼平,孔幼平是乌衣巷家喻户晓的名人,他在夫子庙一带说了半个多世纪的评话,最擅长的就是用南京方言说评话。孔老讲了半个世纪的评话,深知老南京人对评话的喜爱,但是现在呢,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光怪

陆离,爱听评话的人也少了,讲评话更是全南京只剩下他一个了。(6月21日《现代快报》)

  如今这时代,百姓大众的娱乐方式日渐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确实不假,但是日渐丰富的娱乐方式却并不一定必然导致传统艺术形式走向绝迹和灭亡。象南京白话这样的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实际上还是有着十分深厚的民众基础、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并被当地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与其说是老百姓不爱看,倒不如说是这样的艺术形式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了。

  很多时候,将传统艺术的日渐式微甚至失传完全归咎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不正确。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不是传统艺术经过保护仍然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不得不走向消亡,而是我们根本没有出台保护的具体举措。比如,电视、媒体、展览等大众媒介对市民的引导作用显然很大,但是我们多见的是时尚、娱乐、国外大片等大肆占领了了我们的宣传媒体,对于传统艺术的介绍却少之又少,等到介绍的时候,都是濒临绝境,亟待救助的了。

  事实上,对于传统民俗艺术,现代人也并非不感兴趣,例如每年正月十五在南京夫子庙、湖南路举办的民俗艺术周期间,几乎是万人空巷,很多市民都蜂拥而至并交口称赞,慨叹平常日子里很难欣赏到这样贴近生活和民间的艺术演出,甚至大有想见恨晚之感。可见,只要相关部门对地方传统艺术多一些关照,甚至只要给它们和一些时尚现代艺术以同等的地位,这些传统艺术就自然会焕发出它们的活力。

  此外,即便从当今世界艺术形式发展趋势的角度加以审视,世界虽然是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一国一地烙有民族印记的传统与文化却将最终成为此地特有的文化标记和竞争力之所在,因此,即便是基于发展的观点,我们也切不能自身传统丢弃,忘本而逐末。何时有了专门的地方艺术演出场馆,并每周都有了面向市民的传统艺术演出,那么传统艺术生命的延续或许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稿源:红网 作者:武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