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春蕾妈妈”的第一封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1:54 大江网-江西日报

  本报关于“春蕾妈妈”的一系列活动,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和参与,是他们推动着本报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并使之更广泛、更深入。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推动,“春蕾妈妈”论坛才得以开通。

  一个让素昧平生的人跨越地域、血缘障碍,用爱心之手相牵的活动,虽然还只是刚刚起步,但爱与责任始终环绕其间。

  

  是一份宽容

  “孩子,你可以不叫我妈妈,就叫我大妈好了,因为我的年龄比你妈妈还大”,“不要责怪你的母亲,虽然她平时很少管你,但她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你要理解她”。这是“春蕾妈妈”于江宜写给“春蕾孩子”孔倩的第一封信里的话。5月30日认亲活动结束后,于江宜把孔倩送上回家的班车,举手告别的刹那间,她的心头一颤,从此,多了一份挥之不去的牵挂。

  回家之后,于江宜很快提笔给孔倩写信。她告诉记者,认亲那天,当地妇联同志要孔倩叫她妈妈,11岁的孩子显得很为难,开不了口。虽然孩子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因改嫁而远离了她,但母女亲情却难以剪断。所以,于江宜在信中特别告诉孩子,不用叫自己妈妈,同时,要更多地爱自己的亲妈妈。

  “寻找‘春蕾妈妈’”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结”,那就是怎样才能做好一个陌生孩子的妈妈?她们的生活背景与我们千差万别,虽然我们不乏爱心,但爱要怎样给予,才能结出我们希望的健康又快乐的果实?

  “春蕾妈妈”的第一封信让我们豁然开朗。爱是宽容,爱是理解,这份爱,对于孩子,是流入心田的甘露。

  

  是一份平等

  “希望我们从此能成为好朋友,每月通一次信。你要好好学习,告诉我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我也会好好工作,告诉你我的故事!”这是“春蕾妈妈”李丽华送别“春蕾女童”张陈秀时悄悄放进她书包的一封信。

  “蹲下身跟孩子说话”是教育学家给父母们的忠告,而李丽华正是这样做的。她对我说,当初挑选孩子,她没有像别人一样选学习成绩优的孩子,她选择了“良”。因为她相信,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帮助。那么,怎样才能与孩子平等相处?

  “更多地走进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让孩子走进你的世界。”这是南昌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陈建华教授给出的建议。她不太赞成一些“妈妈”把孩子接进城里住一阵的想法,她说,城市与贫困乡村之间的落差,有时候会使孩子从城里回去后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她认为,城里的“妈妈”还是应该更多地下到乡村,真切地了解那里的生活,了解孩子的需要。

  当然,也有“妈妈”不完全赞同陈教授的看法,韩小文就计划暑假把自己的“春蕾孩子”接来,她说,这些孩子连电脑都没见过,走出来,打开视野,才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只要她们肯努力。

  专家与妈妈们各有各的道理,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或许,“春蕾妈妈”们能在“春蕾妈妈”论坛的交流中摸索出一套好的经验。

  

  还是一份拒绝

  一个孩子见到“妈妈”后,不停地要求“妈妈”买东西。后来“妈妈”了解到,孩子家里有个哥哥,受到北京一位爱心人士的资助,对方经常会寄些东西过来。这对8岁的孩子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类似的情况,在今后的日子里,“春蕾妈妈”们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是拒绝孩子的要求,还是因为同情而一概满足?

  “我肯定不会在金钱上给孩子太多”,李女士作为“春蕾妈妈”,除了爱,还有更多的一些理性。“其实太多的金钱给予,对孩子未必是件好事。”她的意见与专家建议不谋而合。陈建华说,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你的帮助是推动她成长的一双手,而不是包揽一切的安乐窝。所有的帮助帮得了她一时,帮不了她一世,更多的路,要靠她自己以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走下去。因此,所有的帮助都应该有个度,这样才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博爱是一门艺术,值得人们用一生去学习、去探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