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牢骚怪论:“我想有个家”是百姓最低奢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9:08 四川在线

  多年前曾经流行华夏大地的歌曲——《我想有个家》,也许并没有让中国绝大多数百姓体味出“家”的经济压迫力量和社会稳定意义,只是觉得《我想有个家》这首歌曲具有浓浓的悲伤色彩和易于传唱,仅此而已。如今,当市场经济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的时候,面对高房价对“家”的经济压迫力量和社会稳定意义才被绝大多数百姓慢慢认识,同时也才体味出《我想有个家》这首歌曲早已跨越过去浓浓的悲伤色彩和易于传唱的简单理解,《我想有个家》已经变成了绝大多数百姓为生存而追求的最低奢望。

  “我想有个家”是绝大多数百姓的最低奢望,并非是愚下刻意制造的危言耸听,而是十多年来房地产业背离社会责任而畸形发展带给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在计划经济的“按需分配”时代,“家”对于城镇绝大多数百姓来说并没有形成多大的经济压迫,同时又能实现基本的社会稳定,因为那时的“家”几乎没有私产概念,几乎都是由政府保证向百姓提供“廉价福利”栖身之地的社会责任。因而,人人有“家”也就成了政府体现执政能力和社会保障的要务,同时人人有“家”的社会保障既实现了社会稳定,也保障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就像歌词“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一样,都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尽管住房条件有限,但是“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也能够在贫穷的国情下“满足”绝大多数百姓的基本住房需求。

  如今,当计划经济“按需分配”渐行渐远的时候,“我想有个家”已经从“非私产”进入到了“是私产”的市场经济商品时代,“家”已经不再是经济学认为的“廉价的福利”,而是一种由稀缺资源(土地)+生产关系(官商关系)+金钱投资而垒砌起来的“艺术品”,理所当然应当有“家”的市场价值。而且这种市场价值是以“绝对垄断”的性质任意要价的,是一种不容讨价还价的“艺术品”,绝大多数百姓只有被动接受的痛苦。因为今天的“家”不再是“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不再是“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换言之,为了给有钱人造房子,“要多华丽有多华丽”、“要多大有多大”的畸形思维,早已把“家”应当承载的社会责任掩盖在了“家”这种“艺术品”的背后。

  “我想有个家”是绝大多数百姓的最低奢望,并不是应为绝大多数百姓怀念过去计划经济“按需分配”时代由政府提供的“廉价福利”栖身之地,而是由于背离社会责任的官商合谋的畸形房地产垄断而造成的经济压迫,而这种经济压迫远远超出了基本国情,超出了绝大多数百姓“我想有个家”的最大承受能力,即便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购房,也不能免除绝大多数百姓成为“房奴”的痛苦,甚至沦为“终身房奴”的苦难命运。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在不变成“房奴”的前提下,他们希望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购房,并且不至于严重地影响到生活质量的下降,这就是绝大多数百姓的最低奢望。然而,无情的高房价却不可能让绝大多数百姓的最低奢望得到实现,所以,“我想有个家”的的确确成了绝大多数百姓的最低奢望。假如“我想有个家”是绝大多数百姓的最低奢望的现实局面不能得到根本转变的话,“我想有个家”的经济压迫势必会威胁社会稳定,降低政府公信力,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并存在,只不过还没有威胁到政权的稳固性罢了。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这是绝大多数百姓的最低要求;“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是绝大多数百姓的最低奢望。然而,房地产的发展却并不令人高兴,甚至让人反感。发生了的问题只要解决了就不会成为问题,发生了的问题反复发生,就会变成严重的问题,几年来对房地产的各种调控政策和措施,并没有阻挡畸形的房地产继续朝着背离社会责任的高价轨道一路狂奔,反复发生的一浪高过一浪的住房涨价风,已经引发了各种声讨高房价的民间运动,至今问题也看不到有效解决的可能,即使是新一轮“房产新政”出台后,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赞誉声,小心翼翼的社会观望成了一道新风景,过中原委来人寻味。这种现象造成了百姓很痛苦,问题很严重,社会很麻烦。总之,现实情况就如《我想有个家》的歌词一样:“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着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