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封南京家书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9:15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姜静

  【金陵晚报报道】 “哥哥写给我的家书,有两封被选入中国国家博物馆了,这是对英年早逝的哥哥最好的怀念。”前天下午,市民唐效良拿着中国国家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兴奋地对记者说。

  65岁的唐效良告诉记者,2005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个部门,发起关于在民间征集家书的启事,他觉得这是对家书最好的一种保存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电话、网络占了大多数,纯私人信件越来越少。考虑到这一点,唐效良决定,拿出珍藏了多年的哥哥唐忠良写给他的4封家书,去参加竞选。“信是寄出去了,压根儿就没想到能选上,毕竟3.3万封家书中,最后只能选出100封。”唐效良说。今年5月份,他突然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电话,告诉他有两封家书被选中了。“

  唐效良被选中的两封家书,是1962年他的哥哥唐忠良给他写的,在信上,哥哥写了自己的工作情况,也写了家里的情况,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在我还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两个哥哥早年参加革命工作,生活的重担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因此,无论在学校还是在部队,两个哥哥常常来信教育我。”唐效良说,“哥哥是一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当时我一个人在外地当兵,特别想家。哥哥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抽空给我写信,鼓励我安心服役。”

  唐效良说,他一直想长大了好好工作来报答哥哥,特别是二哥唐忠良,但由于他工作忙碌,最后积劳成疾,年仅32岁就离开了家人。“自从二哥走了后,他写给我的家书,我都一直保存着,现在拿出来看,还能体会到哥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父母生了我,可两个哥哥却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是他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唐效良说,现在,这两封家书入选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也是对哥哥最好的怀念。

  传统家书能够进国家博物馆,许多人想也没想过。但传统家书作为民间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然而,现代通信方式的多样化,使传统家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下一代也许连家书是什么也不知道,抢救家书,迫在眉睫。

  从今天开始,本报和南京市档案局联手,征集民间家书。经评选,具有收藏价值的家书,将由南京市档案局收藏,同时向家书持有人颁发收藏证书。

  我们将把收到的书信择优刊登在近期的金陵晚报上,让大家共同记住一段难忘的历史。您可以将家书送到金陵晚报(龙蟠中路223号1901室),也可直接邮寄到该地址,邮编210002,无论您是邮寄还是送到报社,我们将视您为家书所有人并同意捐赠和公开发表,如不同意署真实姓名或有其他意见,请一并说明。征集抢救民间家书咨询电话84686500。

  (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