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安工业强市进行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0:1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西安工业强市进行时(图)

  

西安工业强市进行时(图)

  

西安工业强市进行时(图)

  “银桥”牛奶、“秦俑”奶粉、“汉斯”啤酒、“开米”洗涤液……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产品可都是咱西安人自己的“娃娃”。这些“中国名牌”产品不但为西安市民带来了高品质的享受,同时也是西安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柱,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不但每年为市财政上缴了大量税金,同时也吸纳了众多劳动力。据统计,2005年西安名牌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30亿元,工业生产企业吸纳了全市35%的就业人员。

  然而,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安的名牌产品只能算得上是“凤毛麟角”,西安的工业经济总体规模在全国仍处于中下水平,缺少大企业、大集团领跑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工业的弱势制约着我市经济总量的攀升,有专家认为,工业规模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软肋”。

  工业规模是西安发展“软肋”

  虽然与青岛同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但西安与青岛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却令西安人感到惴惴不安。2005年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十,而西安市实现生产总值却只有1270.14亿元,不足青岛市的一半。

  青岛市政府官员表示:工业发展对青岛GDP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2005年青岛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202亿元,而同期西安的数据却只有420亿元。

  在青岛市任何一个普通市民都知道,他们居住的城市有可以骄傲的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克玛”,青岛市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型工业企业集团的超常规发展。

  “虽然近几年我市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在工业经济总量、工业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知名品牌培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15个副省级城市里,2005年西安市经济总量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工业增加值一直处于倒数第一位。就连工业增加值处于倒数第二、第三的哈尔滨、长春也分别比西安多300多亿元和600多亿元,西安与排名第一的深圳更是相差了2000多亿元。”作为主管西安工业发展的政府部门,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谈起西安的工业发展,言语中充满了焦急。

  “西安是解放以后国家重点建设和布点的主要工业城市之一,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但是从总体来看,西安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工业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西安与东部地区城市的工业经济总量差距在逐渐拉大,工业规模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软肋’。”有关专家这样认为。

  总体上看,尽管西安已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但是工业企业的装备能力、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参差不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经济总体规模偏小,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8.5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末位。缺乏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劲支撑和带动作用、关联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工业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一方面工业投资长期不足,多年来国家没有大的产业项目在我市布点,特别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如汽车、冶金、大化工等)空缺;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仍属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模式。企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大项目储备不足,难以支持后期强劲的增长。七八十年代,西安曾经拥有众多名牌,“山丹丹”洗衣粉、“黄河”彩电、“骆驼”搪瓷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却纷纷退出人们的视线,“昙花一现”的命运不得不让人们对西安工业的发展进行反思。

  天时地利助推西安工业

  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工业经济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解决城市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推动现代化,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西安发展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了解,西安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布局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17项在西安,投资26.3亿元,其中工业占70%,形成以电工、机械、纺织为主的工业基地。“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为建立战略后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国防和军工布局,先后从东南沿海内迁和新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奠定了国防和军工产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工作转移,多年来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使西安的工业基础进一步坚实。

  西安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20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20户。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19.99亿元,占全市GDP的33.0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165美元。按国际通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西安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西安已基本形成中国目前重要的中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航天、军工、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重型载重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制冷、通用及专用设备和食品饮料等产品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配套服务体系。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西安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资本的关注。近几年,随着全球能源供应形势的紧张,西安的投资优势更加凸显,如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资源雄厚;劳动力素质高、成本低;水、电、气供应充足、价格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政府服务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等,这些都将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可靠保障。

  叫响一个口号:“工业强市”

  200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出台了中长期工业发展指导计划———《西安工业振兴计划》,为西安的工业发展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蓝图,为重振西安工业拉开了序幕。

  《西安工业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叫响一个口号,即“工业强市”。

  打造三个基地,即打造以高新技术产品为核心的创新研发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高新技术武装的优势产业集聚基地。

  发展壮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现代生物医药制造业等8个对西安工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西飞集团、彩虹电子工业集团、东盛集团等15个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和大公司。培育壮大彩色显像管、数字程控交换机、飞机、重型载货汽车等32个带动性强的工业主导产品。

  《计划》提出,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950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增加值达到527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五年翻一番。

  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计划》还提出了振兴西安工业的9项原则和9条政策措施,例如:设立西安工业发展专项准备金;对市权管辖范围内的国有工业企业目前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为支持企业改制和搬迁改造发展,将国有土地及出让金全部作为政府支付的改革成本用于企业改制、搬迁后的投入;建立工业发展园区,形成工业产业的集聚群;对于参加我市国有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实际投入资金超过一亿元的国内外各类企业和投资公司,在重组完成或项目建成三年内,所得税可执行由税务部门按正常税率先征,由财政部门按一定比例返还的优惠政策等。

  9个“中国名牌”的背后

  2002年《西安振兴工业计划》出台,至今西安工业有了怎样的变化?在回答这个大问题之前,不妨先看几道更容易回答的小问题:“秦俑”奶粉、“汉斯”啤酒、“银桥”酸奶、“海升”浓缩果汁有什么共同性?标准牌工业缝纫机、庆安牌空调压缩机、陕鼓牌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陕鼓牌轴流式压缩机有什么共性?这些选项和“开米”洗涤液又有什么关系?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问题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这些产品都是西安本地产的“中国名牌”产品。

  如何判断一个城市的工业发展水平?除了生涩的指标,这个城市有多少名牌产品也许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判断标准。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也同样是每一个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从2002年“秦俑”奶粉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名牌”开始,这三年我市名牌产品的增长过程其实就是西安工业振兴速度的一个缩影。2002年、2003年各取得1个“中国名牌”;2004年2个“中国名牌”;2005年5个“中国名牌”。截至目前,我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陕西名牌”104个,“西安名牌”188个,国家免检产品16个。可以说,我市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进一步加大了名牌产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扶持工业品牌,加强品牌培育支持最终会提升我市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单个名牌产品对企业来说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个名牌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工业壮大的象征。西安本身就是一个老工业基地,经过这几年的长足发展,工业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让我们看一组最新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33.15亿元,同比增长15.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5.15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工业总产值253.76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35.35亿元,同比增长17.3%。工业产品销售率92.74%。实现出口交货值13.67亿元,同比增长19%。万元产值耗电量410千瓦时,同比下降9.2%。2月末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8.4,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3.45亿元,同比增长21.64%。其中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据对西安“十五”期间的统计:我市工业总产值在2002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之后几年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8973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0个。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306亿元,是200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5.5%。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26.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20亿元,年均增长15%。全市工业投资由2000年的54.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0亿元,“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45亿元,年均增长19.1%。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43.3%,比200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同时,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也拉动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据预测,“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43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6.8%,2005年实现工业投资比2000年增长160%。相继完成了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拉动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十一五”我市工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主研发的一批高新科技产业在“十五”期间茁壮成长。我市以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0.46亿元,占全市GDP的7.9%;“十五”末,全市在册高新技术企业1164家,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2005年底,我市已全面完成73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涌现了邦淇制油、国维淀粉、汉港化工等一批发展优势较为明显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538.5亿元,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2.4%;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159.63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36.8%。5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累计完成投资107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市GDP平均增长速度约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散落在全市各地的企业按照种类安置在统一园区,集中管理的同时也带来规模优势。按照《西安工业振兴计划》调整产业布局的要求,“十五”期间,制定完成了《西安中心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意见》,计划逐步将我市二环以内及沿线的工业企业按照生产特点和产业关联性迁入相应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完善和延伸产业链。还先后建设了造纸、材料成型、表面精饰等专项产业基地,进行集中管理、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健康的西安工业发展道路

  今年是《西安振兴工业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但西安工业振兴的过程却刚刚起步。“十五”过去了,“十一五”到来了,振兴工业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以更加矫健的姿态继续大踏步前行。

  从2006到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已经规划出工业发展的蓝图,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也制定出了目标。《西安市“十一五”工业强市和产业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已经出台。《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也在酝酿之中。市委市政府将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培育等6个方面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争取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6%,力争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5%以上。

  城市工业的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作为代价!西安的“十一五”规划中,中心城区企业外迁最为引人关注。具体为中心市区工业企业逐步外迁,进入相应工业园区发展;中心市区拒绝布局高能耗、重污染、大运量、占地多的工业企业;对地处中心市区、暂时难以搬迁的军工企业,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最终实现市区城墙内无工业生产企业,二环以内及二环沿线、绕城高速周边无污染工业企业。这样的做法给搬迁改造的工业企业两条路,一个是利用级差地租转向发展第三产业,一个是就地改造成为无污染、低能耗、精细化的都市型工业。无论走哪条路,都是上策。

  究竟“十一五”规划中西安的工业将有怎样的美景?让我们从具体目标中窥探一下5年后西安工业的点滴美景吧。

  城墙内无工业企业。统筹规划,实施二环企业搬迁改造,到2010年,基本实现城墙内无工业企业,二环内及二环沿线无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城市规划及安全生产的工业企业。力争2008年底以前,完成50%左右政府主导性企业的搬迁任务。

  亿元企业遍地开花。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将达到340家,比2005年增加230家。超百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10家,超20亿元企业20家,超亿元企业300家以上。

  企业改制顺利完成。2006年完成20户企业改制,2007年完成剩余58户企业改制任务。

  工业园区成为一景。已有的12个工业园区科学规划,产业聚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设备、航天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为主的10大产业集聚地;加大区县现有工业产业培育力度,逐步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非公有制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份额由2005年的43.3%提高到50%以上,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

  技术研发比重增加。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力争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2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1.5%提高到2%;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

  工业发展不忘节约。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到2010年,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5%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4%以上;工业废水、废气排放100%达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正以工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目标,朝着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前行!记者李秋玲陈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