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毕业之日,就是我们失业之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0:28 四川新闻网

  疯狂扩招,使大学生的就业行情如同近几年的股市一样狂跌不止。象牙塔里的不再都是天之娇子,精英教育正在往平民化发展,许多人说大学生太普遍了,不值钱了。但实际上中国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只有5%,甚至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早已达到30%。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不是高了而是太低,那为何还会发生目前的过剩现象呢?为何许多大学生把毕业看作失业呢?

  主要原因应该归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及工作能力。前几天,我的好友,一个人民大学的高材生去BBC实习。但实习过程却不大顺利,她不知如何发传真,不晓得怎么去整理稿件,虽然英语四六级分数非常高,但却无法用英语与其他员工交流,于是她落跑了!这么难得的机会,只因为她觉得压力太大,没了自信,伤了自尊就轻易放弃。可惜!可叹!可悲!可惜这么好的机会,可叹这么差的承受能力,可悲她代表着大部分的中国当代大学生。

  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大学生除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外,对专业以外的和社会的问题几乎一无所知,知识狭窄就难免思路不开阔,致使没有任何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无法承受外界的压力。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就算知识渊博,才高八斗,知识不再代表力量,有才不等于博览群书。知识本身好比船桨,若桨闲置或不知如何划桨,不能把船划向彼岸,那此桨有何价值!所以运用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而现在有多少大学生能用自己的“哑巴英语”与他人交流,又有多少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篇像样的论文,太多的学生正被培养成现代化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只需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无需能力。学理工的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的人文常识,很多文科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科技知识也不懂,如此综合素质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些,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哀!这么多年一成不变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太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试问有多少家长、学生愿用能力替换高分?再高的素质没有分数一样上不了大学,再强的能力没有英语四六级的证书一样难找工作。如果体制不变,再多提倡素质教育的文件无疑只是一纸空文,大学应具有的独立性、包容性、开放性更无从谈起。

  很多大学为了树立自身品牌,甚至为了增加经费,无视办学实力盲目扩招,增加一些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把精力放到提高学生的质量及师资力量上。在许多大学里,英语四六级证书相当于毕业证书,大有“拥有此证别无所求”之势。再者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许多理科学生词不达意,不懂交流,而文科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所谓的选修课不过是选而不修,老师学生都对此十分默契。有多少单位愿意聘用这样的员工呢?另外现在大学讲师、教授的水平也实在无法恭维,他们大多都是一路苦读下来,拥有很高的学历,也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但整天从课本到教室再到实验室,连老师自己都缺乏社会经验,更何况学生们。而这些老师在校时很多都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学校留不住一流的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试问二流的老师怎能教出一流的学生。

  且不说学问如何,大学应该以培养独立人格为基本教育目的,而当今中国各高校对大学生道德的教育空泛无力。做事先做人,这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思想品德修养课在大学生中不过是睡觉、聊天的时间。而近几年发生在学校里的一些恶性案件对大学生的形象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就业。学校应从空洞的说教中脱离出来,切实重视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让每个学生踏入社会之前先学会做人。(王晓翔)

  除了教育制度和大学生本身的问题外,社会也为大学生就业设置了许多障碍。例如许多招聘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如果每个用人单位都这样要求,那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永远没有工作的机会。这既是一种就业歧视,也是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应届毕业生经验虽少,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上岗培训,有一定的培训成本支出。但一般冲劲足,虚心学,肯上进,而且其所学都是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所以如果能扬长避短,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聘用新人可谓是明智之举。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毫无社会背景的应聘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不论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外资、私营企业,基于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任人唯亲、人情关系等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于用人过程中,挥之不去。这使许多拥有学历,又有能力的学生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现在大学生数量很多,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却远远大于供给量。大学生毕业就失业不是因为人才市场饱和了,而是在于我们不够优秀,能力不足。这或许不只是我们个人的原因,但不能因此就怨天尤人,教育制度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因素我们更无法掌控,但我们可以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能力,如此,相信毕业了我们一定不会失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