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雪山下的新家园——西藏昌都新农村建设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1:26 新华网

  新华网拉萨6月22日电题:雪山下的新家园——西藏昌都新农村建设见闻

  记者刘铮

  海拔5400多米的藏东第一神山谷窝琼普雪山屹立远方,西藏昌都县如意乡达若卡村里,3岁的四郎泽仁面对记者,羞涩地躲在爷爷罗松达瓦身后。这个8口之家,靠跑运输和开

发石材,去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生活条件好了,四郎泽仁更爱吃白面馒头,而不是传统食物糌粑。

  而同样能望见连绵雪山的昌都县城关镇通夏村,村民年均收入已过万,成为藏东第一个“万元村”。大部分村民家里,铺着鲜艳的卡垫(羊毛织的毯子),藏床边放着电话,通过有线电视能看到40多个频道。村委会外,修建了村民广场,逢年过节村民在这里自娱自乐。

  而就在2000年以前,达若卡村还不通电和公路,通夏村各方面条件在镇里9个行政村中倒数。种青稞、养牦牛,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只能温饱,村民手上没现钱。“过去我们不知怎么赚钱,现在能致富,是因为大家推举致富能手当村干部,他们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干。”56岁的罗松达瓦通过翻译告诉记者。

  与东部沿海农民各显神通、发财致富不同的是,受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制约,这里的村民大部分缺乏闯市场的信息和手段,而由致富能手组织起来一起干,成为他们致富的有效途径。

  以通夏村为例。这个藏东第一“万元村”的村民收入,85%来自劳务输出。可村民外出零散打工,信息不灵不说,能否按时拿到工资没有保障。于是,通夏村农牧民施工队成立了,全村42户,每户都有劳动力参加,由村里统一接工程,村民直接从施工队领工钱。

  不苟言笑的大个头加永尼玛是这个施工队的组织者,也是通夏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靠借钱买拖拉机跑运输发家的加永尼玛今年41岁,却已在市场上闯荡了23年,村民们对他有特别的信任,修房子买建材时都找他帮着砍价。

  村民夏多次仁告诉记者,村民自己出去打工,经包工头盘剥,每天就挣二三十元,而在村里施工队干,一天少的挣60多元,多的挣100多元。他女儿就在施工队,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而在施工队成立前,他们家人均年收入才1000元。

  随着国家对西藏投资建设力度的加大,公路、农田水利等工程越来越多,各级政府都关照农牧民施工队,只要技术能够达到,工程向他们倾斜。现在,施工队每年为每位村民带来的收入超过一万元。

  而在达若卡村,在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向巴的带领下,办起了石材厂,村民在这里工作,每人每天收入50元。更重要的是,村集体有了收入来源,可以拿出钱来关照困难户。孤寡老人次任措姆,去年就从村里领到3000元。

  通夏村村民夏多次仁家原来是石木结构,人畜混住。去年他花25万元建起了两百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两层新楼:外立面贴着白瓷砖,门、梁、栋上饰满了藏族特有的金色花纹;灶台边放着台大冰箱,客厅里还有套组合音响;建起了牲口棚,人畜分开。这个村去年有42户改造或新建了住房,剩余16户今年11月底前完工。

  而达若卡村村民正逐步告别山上的旧村,向临近公路和扎曲河的新址搬迁。今年将会有20户搬到与外界联系更方便的新村,一套套新房正在建设,水、电、路、广播电视都由政府统一规划。40岁的村民罗布在工地告诉记者,山上交通不便,很愿意搬下来。罗布准备建一栋两层小楼,需要12万元,村里每家补助1万元,自己有6万元,先建起一层,将来有了钱再盖第二层。

  村民们依旧种着青稞、养着牦牛,依旧摇着他们手上的转经筒,然而,雪山下,已经出现了新家园,他们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