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统的方式更感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2:02 生活报

  本报评论员 王之睿

  今年3月至6月,黑龙江省约有230万个家庭中的父母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接到了自己孩子写来的书信,这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邮政局、全国少工委联合开展的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活动的主题,活动旨在引导全省广大少年儿童了解和弘扬传统的书信文化,加深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不到两页的小小信笺感动得无数父母泪流满面。(6月21日《生活报》)

  十几年前,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唱红大江南北,质朴的曲调感动了无数人。当然,那是在现代化通信业快速发展的前夜,书信还是通信方式的主流。如果说,现代人谁还用家书来表达问候,没准会被别人认为矫情或者被视为落伍。

  但是,“一封家书”的时代真的已经终结了吗?“云中谁寄锦书来”,书信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过去,曾有人把书信比作“心媒”,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舒散情绪的工具。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传呼机、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相继出现,书信功能的弱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没有航空邮件以及异国他乡的邮票和邮戳的到来,没有了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也没有了轻轻地展开信纸,人们的交流变得随意,难以承载太多的情感,甚至会很快忘记自己谈过些什么。

  “一封家书”之所以感动了如此多的父母,其实正是体现了这种看似传统的交流方式的魅力。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时候,最传统的表达方式往往最感人。当然,并不是说数字时代的交流方式就不好。但是,如果偶尔给妈妈或孩子写封信,或是发张明信片,我们的生活中还会增添很多感动。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