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考:面能否放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5:07 南方周末

  □薛涌

  每年都有高考,每年的高考都会闹得神经兮兮,怨声载道。我们已经抱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高考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把孩子变成了背书的机器,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学子等等。但是,抱怨很容易,改革却很难。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高考虽然很糟糕,但目前在中国的考试体制中,还不可能找出一个更好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那么,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如何对高考进行改革呢?复旦大学试行了面试制度。但是,这种制度费用太高,主要服务于大城市的考生,而且长久实行容易产生腐败,很难推广。我看最有效的改革,还是改革笔试本身。

  目前高考的一大问题,是科目太窄,考试的时间也太集中。科目太窄,只能在非常有限的领域中衡量学生的能力。在这几个领域内比较优秀的学生,虽然早早掌握了有关内容,但是为了把总分再提高一点点,不得不反复背书作题。十年前我的亲友中就有个优等生,本来有上少年班的才能。但是为了高考,要多少年重复作自己已经会的题,最后作得心如死灰,再不想读书;到了清华缓了两年,才又有读书的兴趣。而对那些在这几科目上不擅长,却有其他才能的学生,这样的竞争就更不公平。因为这些学生必须以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竞争,更无出头之日。

  解决的大办法之一,就是放宽高考面,多考些科目。有些人肯定会反对:这不是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看未必。学生负担过重,是因为高考制度本身,而不是因为考试科目的多少。在现有体制下,你就是只考一门,大家负担还是很重。就像当年的科举,虽然仅是四书五经那么点内容,大家还是一辈子没完没了地读,负担并不轻。相反,如果有十几个科目的考试,学生就不可能在几个狭窄的领域不断重复。在传统高中课程之外有特长的学生,也有机会表现自己。

  这种放宽高考科目的措施,在美国其实已经实行了。比如,美国的“高考”,主要是SAT(学术能力测验),检测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能力,可以说非常基本,也非常狭窄。不过,最近AP考试流行。所谓AP考试,是高级课程(AdvancedPlacement)考试。通过这种考试的学生,一般可以在大学免修有关课程。在某种意义上,高级课程就是在中学修的大学课程。美国大学普及,一般高中顺利读完,只要不是功课差得太离谱,都能读大学。不过,上好大学则要竞争,其激烈程度近乎我们的高考。只不过人家衡量的尺度多样,高中生们不会挤在几门课上重复。比如,有30%左右的高中生参加了AP考试。科目从外语、文学、历史、艺术史,到众多的科学科目,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竟参加了十几门AP考试。

  特别有意思的是,不仅精英学生参加AP考试,有些学校最近让后进生也参加AP考试。这些学生,完成高中基本的课程都有问题,怎么能选修一些大学水平的高级课程并参加考试呢?事实证明,这些学生高中基础课程学得很差,AP考试的表现却好得多。而且他们在AP考试上出人意料的表现,不仅让老师刮目相看,自己的信心也大增,学业明显提高。可见,放宽考试面,不仅能更全面地衡量优等生,而且也给后进生以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高考,弱点就很大。比如,一个学生高考分比北大的录取线低三四十分,但是掌握三门外语,他是否比一般的北大学生出色呢?在我们现在的制度下,这样的学生是无法出头的。一个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只能放弃学几门语言的机会,死背几个科目的书,浪费了青春期学习语言最好的时光。

  所以,在未来几年,我们应该考虑发展一些高级课程考试。比如外语(多语种)、中文(现代文和古文可以分开)、历史,乃至数学、物理、计算机、天文等等。考试内容要侧重分析理解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比如,历史考试少些年代、人物名字,而给学生一段史料,考察学生理解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这些考试,应该和高考传统科目一起分散考。比如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考试,学生一次最多考4门,成绩保留几年有效。一次没有考好还可以考第二次。学生学完一门考一门,不必集中起来高考,更不必没完没了地“摸底考试”。考试从科目上和时间上都分散了,学生仍然会很忙,但不会把所有的赌注全下在三四门课上,也不会不断重复枯燥的内容,而有机会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科目中有所表现。这样,学生学的东西多了,心理负担却会小。

  当然,这样的制度并非万能。比如,偏远地区学生接受高级课程训练的机会少,会因此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为此,应该有一些倾斜性政策保证他们的利益。比如,按人口比例招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应该探索更多的类似的措施,来解决弱势阶层受教育的问题。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高中是一个人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我们的高考,应该为孩子们在这个时期提供一个天高任鸟飞的机会,多学知识,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背书、作题、摸底考试上。

  (作者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P116723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