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符志坚 南极科考队里的海南小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5:59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一个适中身材、黝黑皮肤的小伙子,如果走在人群里再也普通不过,只有他那双炯炯有神又与众不同的眼睛里,闪烁出一种令人敬佩的神情。他就是符志坚,参加过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而且是科考队里最年轻的一名队员,曾在南极一呆就是整整3个年头。

  两次筛选终成南极科考队员

  符志坚,1983年9月10日出生,海南省东方市四更人。1990年随父母迁居到三亚。2002年7月毕业于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同年11月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三亚地磁台工作。2003年底,他得知国家海洋局在全国挑选第21次赴南极科考越冬的人员,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当时三亚报名的有15人,通过笔试、面试、政审,符志坚有幸成为海南惟一入选的一名队员。2004年2月,他和初次入选第21次南极科考队员一起到北京参加严格的集训,紧接着到哈尔滨冬训。通过2004年7月的再次筛选,符志坚终于和17名队员被确定为第21次南极中山站越冬科学考察队队员。

  首入南极就遭遇“魔鬼风”2004年10月25日,满载137名我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员的“雪龙”号破冰船从黄浦江缓缓驶出。这是“雪龙”号八下南极二上北极后,再次踏上新征程。而此次任务更为艰巨,“雪龙”号科考队员们将历时151天,跨太平洋、印度洋、南大西洋,航程25414.5海里,穿越西风带,才能向活动范围最广、影响面最大的南极最高点“冰穹A”发起冲击。

  在南大西洋南纬45度至60度之间,常年西风不断,此处气旋频繁,风大浪涌,十分凶险,被人们称之为“魔鬼西风带”。2004年12月15日晚,当“雪龙”号从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起航后,经过1天航行进入西风带。当时海上最大风力11级,浪高七八米。12月22日中午,在顶风艰难航行4天后,“雪龙”号终于冲出了西风带,并于3天后安全到达南极大陆。说起这段经历,符志坚仍心有余悸。他说,在11级的大风和七八米高的大浪中,“雪龙”号犹如一叶扁舟,时而冲上浪尖,时而潜入水下,其惊险之处令人难以想像。

  两次历险险些葬身南极

  到达南极后,符志坚主要负责地磁绝对观测。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天气好,观测时间一般每次只要半个小时。如果遇上暴风雪,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次,符志坚观测完毕准备返回科考站,这时,暴风雪来了。天地一片朦胧,远处中山科考站站区的灯光早已看不见。符志坚赶紧抱着器材连滚带爬地躲到一个雪窝里,几个小时后,暴风雪才渐渐弱下来,符志坚抖掉身上的雪,爬出雪窝,遥望着中山科考站若隐若现的灯光,经过1个多小时艰难行走,在前来接应的队友的搀扶下回到科考站。还有一次,他和两名队友去钻冰,路过一条冰缝,而路过该冰缝必须从浮冰上过,当时两队友都先后走过去了,没想到他双脚刚踏上浮冰时,整个浮冰便下沉了。队友们见状,急忙喊他赶快跳上来。在队友们的大喊下,他才如梦般惊醒,下意识地向队友们跳去,才得以化险为夷。而在他的脚下,就是几百米深的海底世界。6月又将赴京踏上新征程“在南极,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它的纯洁。在那里,同事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心,亲如一家人。如果不是现代化的信息通讯,简直就是与世隔绝,不过也少了现代社会的许多俗套,正是科考学习的好地方。如果组织挑选我,我还会义无反顾地再赴南极。”志坚淡淡地说。

  如今,符志坚的心已深深地被南极大地所拴住,因为那里不仅有他所追求的事业,更有他的一生梦想,这也就是一个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目前,符志坚又抓紧整理科考资料,今年6月他将前往北京报到,开始新的征程。(吴英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