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俄青年在交流中加深认同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9:51 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6月22日电(记者王丽丽曹定王春雨)身材修长、性格开朗的达妮娅虽然只有22岁,但她已经在中国工作生活了两年。达妮娅操着略带东北口音的汉语对记者说:“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历史文化,我和我的中国朋友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在中国,我不感到孤单。”

  达妮娅是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人,她的父亲是一名汽车配件商。两年前,达妮娅随父

亲到中国的绥芬河市进货,刚一下车,一栋栋俄式建筑和一张张俄文牌匾就让达妮娅倍感亲切。“绥芬河市民对我们非常友好,尤其是年轻人,热情好客,这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中国,并留了下来”。达妮娅说。达妮娅的中国同事告诉记者,达妮娅平时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热情、善良,她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年轻人的风采”周围的人这样评价达妮娅。

  据了解,目前仅在绥芬河市,就有数以千计的俄罗斯人在此工作学习,其中多数是年轻人。在哈尔滨、在北京,哼着中国流行歌曲,品评着京剧和中国传统习俗的俄罗斯的年轻一代,都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祖籍在俄罗斯格罗捷阔沃的伊万说:“没来中国以前,我感到这里很神秘。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时间里,中国的同事对我非常照顾,他们尊重我的习惯和我的思维方式。”伊万不仅得到了同事的认可,更收获了他在异国的爱情。1993年,伊万和中国姑娘杜秀丽喜结良缘,并从此定居在中国。

  像达妮娅和伊万一样,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年轻人对中国充满兴趣。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在2006年4月对符拉迪沃斯托克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俄罗斯大学生表示中国给他们留下了良好印象,其中54%的被调查者表示喜欢中国;在曾到过中国的大学生中,有超过1/3的人表示想再次去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年轻人对俄罗斯的关注度也持续升温。在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黑面包、红菜汤、芭蕾舞等俄式的生活元素已经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当地的年轻人对此更是熟悉。即将于6月17日举行的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吸引了大批中国年轻人的目光。一些购票者告诉记者,以往这些经典只在电视里见过,能目睹俄罗斯艺术家的现场表演,将加深我们对舞剧中蕴含的俄罗斯文化的了解。

  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宋魁说,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认为俄罗斯是伙伴,俄罗斯人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中俄两国青年的相互认同,将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向前发展。

  在中俄边境的黑河、绥芬河等城市,多数年轻人都能随口说几句实用俄语,每逢圣诞节等节日,当地政府也会组织相应的庆祝活动,为两国的年轻人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今年20岁的中国大学生余金昭是个俄罗斯迷,“我最感兴趣的是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将来有机会去俄罗斯学习,并同俄罗斯的年轻人一起开发新产品”。余金昭说。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中友协主席米·列·季塔连科说,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尤其是对于经历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的俄罗斯人来说,那时候俄罗斯人常唱《莫斯科--北京》这首歌,他们对中国非常熟悉,并常把两国友谊中的故事讲给年轻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博士在参加“中俄青年论坛”时表示,中国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最理想的合作伙伴,两国青年的友好交流与往来,对中俄两国在经贸、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意义深远。(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