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之音”文不对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23:05 环球时报

  最近,“美国之音”对中国一份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其记者的报道,这篇文章引述北京国际问题专家的话,说美国近来频频抨击俄罗斯,即使按照冷战时的标准也算是不寻常的密集。文章引用了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一篇文章的话,“美国可以一次性摧毁俄罗斯所有的远程核力量”,并说《外交事务》是美国国际事务和外交政策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杂志。

  “美国之音”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海军学院的邓勇教授,邓勇的评价是:所谓“美俄正在爆发新的冷战”,“这看起来是中国学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中国学者在谈美俄关系时,“更多强调美俄的分歧与矛盾,并且有夸大的倾向”。

  “美国之音”对中国专家和媒体的批评有点文不对题,既看错了对象,也表错了情。

  首先,有关“新冷战”的说法并不是中国媒体或专家的发明。今年5月初,美国副总统切尼在俄罗斯周边国家发表讲话,对俄罗斯大加指责,引起俄罗斯官方和媒体的强烈反应。俄《生意人报》的评论指出,切尼的讲话是自冷战结束以来对俄措辞最严厉的批评,这实际上证实第二次冷战已经开始。美国《时代》周刊则称,切尼完全是在用“冷战胜利者的口吻讲话”。事实说明,“新冷战”的说法,中国的媒体和专家没有发明权,至多是引述而己。邓勇所谓“中国学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不知由何而来。

  其次,让人产生“冷战”联想的始作俑者也不是中国的某些人,而是美国某些人。众所周知,《外交事务》是美国极具权威性的杂志,冷战的标志之一就是乔治·凯南在这份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所以,当这份杂志发表一篇摧毁俄罗斯核力量的文章时,人们势必关注,势必产生联想,这是顺理成章的。邓勇教授对此的解释是,撰稿人对国际核问题不很了解,文章不具权威性。这样的解释多少有点轻巧。问题的关键是,权威的杂志为什么要发这样一篇刺激性极强的不权威文章?所谓冷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问题,是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不是专业问题。邓勇教授如想批评“新冷战”之说,板子应该打到那些制造冷战气氛者的屁股上。

  在邓勇教授的评价中,中国有的媒体或专家似乎对美俄矛盾和“冷战”持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这个说法是不公正的。邓勇自己也列举了种种美俄矛盾,并称这不是“新冷战”。这里仅列举《环球时报》4月下旬的一篇评论,题为《美俄还会冷战吗》。评论的结论是:“当前美俄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却与当年冷战有天渊之别。当前的争执多为表面上的口舌之争,似有冷战之貌,却无冷战之实。”这一看法和邓勇的看法近似,但更明确,而且发表时间要早一个多月。这起码说明中国媒体对此的看法是多元的、冷静的。

  此外,“美国之音”还拿中国杂志的“官方”特征大做文章,有意制造神秘气氛,其实是完全不了解中国有关杂志的特点和编辑流程,是一种无聊的小题大做。▲

本报记者 黄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