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戏曲的大众情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01:59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戏剧理论家张庚先生曾把中国戏曲比作“剧诗”,指出了它的诗性特征。我以为所谓“剧诗”,主要就是指戏曲的抒情性、写意性和空灵感。并由此带出了它的主体性,即戏剧家个人的主观情感。

  这一主观情感决定着戏曲的基本走向,使得戏曲在本质上迥别于话剧。感性表达多于理性表达,情感结构大于逻辑结构。这些都与中华文化重抒情的传统相关。《诗经》的大

量篇什是情爱的抒发;《楚辞》主要篇章是悲情的产物;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诗,辛弃疾、苏东坡、李清照为旗手的宋词以及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为领军的元曲都分别是浪漫之情、赤子之爱、合欢之喜、离别之痛、报国之志、忧国之思、亡国之恨、抑郁之苦的真实反映。无不以作者本人实实在在而又浓浓烈烈的情感为基础。

  戏曲正是沿着这样的传统产生并成熟起来的。正所谓“五情发而为辞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关汉卿的《窦娥冤》写冤情;王实甫的《西厢记》写恋情;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生死之情。“南洪北孔”的《长生殿》、《桃花扇》又在男女之情的基础上寄寓了亡国之恨,遂使作品成为不朽。汤显祖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长生殿》的作者洪昇也说:“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可见,中国戏曲是缘情而生,由情而构,达情而止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遇上了有生以来最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艺术家地位的提高,使他们能够自由而又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创造力也由此得到激发。如黄梅戏《天仙配》,就不仅表现了自主婚姻、以德为尚、以爱成亲、以劳动改变命运的朴实情感,而且还表达了翻身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预期。其前部“槐荫会”的喜悦和后部“槐荫别”的悲凉,都是男女情感的饱和状态,既令人解颐,又催人泪下,于一场演出中体验了情感的两极。黄梅戏的新文艺工作者把七仙女的“奉命完婚”改为“私自下凡”,是在对人物情感强化的基础上,予传统的故事述体进行改造,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使全剧形成了情感构架。令观众情牵意惹,久久不能忘怀。

  纵观戏曲舞台,举凡受到观众欢迎、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都是在情感的表达上卓有成就的剧目。如京剧的《秦香莲》、《白蛇传》,越剧的《红楼梦》、《梁祝》等。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那些演之、观之都味同嚼蜡的剧目给戏曲艺术带来的灾难,它们都程度不同地忽视了情感的重要性,而代之以过多的理性张扬,使舞台成了导演或剧作家甚至某种观念的传声筒,而不再是“情的天下”。自以为高深的演出为戏曲自掘了坟墓,令人痛惜。

  演员是戏曲情感的最直接体现者,其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字一腔,都要能很好地传达出观众可以理解并总体趋同的情感,符号的约定俗成含义不可随意改变。这样,才能增加舞台的亲和力。为此,演员应当是大众情感的体验者。只有懂得大众情感,表达大众懂得的情感,观演才能真正融为一体。

  戏曲要繁荣,必须从尊重观众的地位始;尊重观众的地位,又必须由体现大众的情感始;体现大众的情感,则必须召回舞台的情感天地,让情感与情感相交,心灵与心灵拥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